乡村

蔬菜苗期病害的综合防治

2013-11-26 11:12:23  作者:SystemMaster

育苗在蔬菜栽培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苗好一半收”就是对培育壮苗的最好概括。随着蔬菜设施栽培的不断发展以及南方“天然温室”蔬菜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育苗的方式和季节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培育壮苗过程中防治病害就成为关键技术之一。

只有采取综合防治病害的措施,才能真正控制苗期病害的发生和为害,目前通常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一、苗床地的选择

苗床地应选择地势高、排水通畅、土质疏松肥沃的无病地块。冬春季育苗苗床最好避风向阳,夏秋季和南菜北运基地育苗苗床最好选择易通风散热的地块。

二、苗床土和肥料的选择

床土最好选用无病新土,旧床土或旧菜园土很可能带菌,通常应进行床土消毒,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方法是每平方米苗床施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克,对细土5千克拌匀,施药前苗床先浇底水,一次性浇透,水渗下后,取1/3充分拌匀的药土撒于畦面,播种后将其余2/3药土盖在种子上面,种子夹在药土中间,防效明显且药效时间长,但应严格把握药量,不能过多,否则容易发生药害,此法对苗期猝倒病和立枯病有很好的防效。用于苗床的有机肥最好在高温下充分发酵后使用,这样不但可杀死病原菌,还能杀死虫卵和草籽。

三、种子消毒

1、温汤浸种:这是种子消毒处理最常用的方法,茄果类和瓜类种子一般用55℃温水浸种10~15分,其间不断搅拌,待水温降至30℃以下,黄瓜再浸2小时,番茄、辣椒和茄子浸4小时,冬瓜浸0.5小时,温水浸种时应严格掌握浸种温度和时间,以免影响种子发芽。

2、干热处理种子:黄瓜、西瓜、甜瓜或番茄的干种子用70℃干热处理3天,可杀死种子表面及内部的病菌。

3、药剂处理种子:用0.1%60%多菌灵盐酸盐超微粉液浸种50~6分,捞出后冲洗干净催芽,有利于出苗及防止苗期菌核病和炭疽病;用0.4%的克菌丹拌种可预防猝倒病和立枯病;用10%的磷酸三钠水溶液浸番茄、辣椒、甜椒、西瓜种子20~3分后再用清水漂洗干净,可预防病毒病。

四、加强苗床管理

1、冬春季提倡电热温床育苗或工厂化穴盘快速育苗,夏秋季提倡防虫、遮阳、避雨育苗,尽量减少育苗过程中遭受不良天气的影响,同时要便于科学管理。

2、冬春季育苗应采取防冻保温措施,适时揭盖覆盖物,苗床温度过高过低都容易降低幼苗的抗病力。只要苗床温度许可,就应及时揭去覆盖物,增加光照,以提高幼苗抗病能力。

3、夏秋季育苗应采取防虫降温避雨措施,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防虫不及时幼苗易发生病毒病,秧苗一旦感染病毒就很难治好;降温措施不力则幼苗生长不良且易被灼伤;避雨措施跟不上,幼苗很容易被大风大雨吹砸造成伤口,有时遇到台风暴雨可能把幼苗冲刷掉。同时要注意雨过天晴后及时揭去防雨薄膜,以防止幼苗灼伤。

4、严格控制好苗床水分。无论是冬春季还是夏秋季育苗,苗床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是苗期病害发生轻重的关键因子,特别是冬春季育苗,苗床浇水以晴天上午1000~1200为宜,浇水后中午应放风降湿。

5、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土温是减轻冬春季蔬菜幼苗沤根的根本性措施。

6、加强苗床检查,发现病毒病、灰霉病、菌核病、立枯病零星病株应及时去除,通过减少菌源也能达到控制病害蔓延的目的。

五、药剂防治

1、发病初期用15%恶霉灵水剂400倍液,或用40%达科灵悬浮剂500倍液,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60%多菌灵盐酸盐超微粉600倍液晴天上午喷雾对猝倒病和炭疽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用58%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M8500倍液喷雾,对苗期立枯病防治效果较好,喷药时应注意喷幼苗的茎基部。

3、对苗期灰霉病和菌核病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晴天上午喷雾效果较好。

4、如遇连阴雨天气,可采用10%速克灵或农利灵烟剂或15%速克灵―百菌清复合烟剂每亩育苗棚(房、室)250克,分4~5点燃放,密闭熏一夜,对灰霉病和菌核病防治效果比喷雾更好。

5、用15%腐霉利烟剂每亩250克对猝倒病、立枯病防治效果较好。视天气情况,烟剂和喷雾交替使用,有利于提高防效,视病情连续施药2~3次,便可控制病害的蔓延。

6、注意防治蚜虫是预防病毒病发生的关键措施,目前防蚜较好的药剂有90%万灵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10%除尽悬浮剂20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5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抗蚜威(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7、对于轻症病毒病秧苗,喷施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800倍液有一定效果。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