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白茶成片受灾,毛竹林大面积枯死,板栗、山核桃减量减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六十年不遇的高温干旱天气使得农、林业遭受沉痛打击。痛定思痛!究竟是天灾使然,还是人祸作祟?它给我们的种养殖结构、生活生产方式究竟敲响了怎样的警钟?即日起,本报推出《干旱之年看收成》特别报道,通过记者深入农、林业生产一线,面对面采访种植、销售人员和有关专家,努力揭开层层面纱,找寻事情的真相。今天开始推出第一组系列《板栗之惑》——
价格跌一半,购买者寥寥无几。记者走访多地发现,今年板栗普遍个小体瘪,价格偏低,原先红极一时的“香馍馍”甚至有些“愁嫁”。
种植户叹:今年板栗,真难卖
在曾经的“板栗之乡”杭垓缫舍,村民种植板栗已经有些年头。村党支部书记宣加强是村里的“大户”,种植了72亩。“往年板栗批发价保持在每斤4元左右,去年涨到6元,今年跌到3.7元。再加上高温干旱,自家原本5000斤产量减产2000斤以上,一来一去,要比去年少收近20000元。”他说。
产量低,价格低,销路更愁人。“往年那是抢着收,今年问的人很少。”他苦笑着说,全村产量总体减产60%左右,日采摘量跟着锐减,“物以稀为贵”的常识在板栗这里明显失灵。“以前价格还能商量,今年压根没还价余地。你价钱叫得稍微高点,人家调转屁股就走。”他分析说,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一来与安徽、湖南及省内丽水等地的板栗以低价冲击市场有关,二来也是因为今年本地的板栗个头偏小,品相、口感等不好有关。
孝丰镇赋石村板栗种植户老金早就察觉出今年“不对劲”。往年板栗上市前半个月就有人跑来,跟他再三约定订购事宜,斤两先定好,价格可以再商量。但今年直到板栗上市也没人来订购,反倒要他自己跑去问是否要收购。“他们开始不想要,好说歹说,说是跟我是老交情才收的。”他有点无奈,“我家板栗成熟相对较晚,怕上市后本都难保。”他猜测,这是因为今年夏天连续高温干旱,板栗普遍个小、体瘪,质量不好,导致价格上不去。
“行情太差!”说起板栗,杭垓镇和村村党支部书记龚继生直摇头。记者得知,和村共有板栗1000余亩,量不大,“僧多粥少”,每年上市前就开始有收购商前来“转悠”,多则20人,少则10余人。但是今年,直到上市才有两、三个人来询问。“以前都是围着农户转,现在是农户围着他们转。”他说,“卖是卖得完,可价格太低。一旦价格有出入,一般也得农户让步。”
收购商叹:供需均减,真冷清
如果说收购商的态度是种植户的晴雨表,那么数量大小就是收购商的行情标尺。
9月24日,孝丰一市场的大棚内,板栗商王如祥正在指挥3名工人装袋。现在正是板栗收购季,市场却着实冷清,三三两两的板栗商或是提前吃着午餐,或是百无聊赖。从事板栗收购20多年,他说,今年最能直观感受“行情不好”。
“量少,价格低。”他“算”给记者听,前几年一个晚上坐着都能收100吨,接连要收一个月;可现在每晚只能收二、三十吨,前后加起来估计也就收20天出头。价格则是从6元降至3元出头,这量,这价,一算,差距可就大了。“供货的少,需求也少。”他说,原先全国各地都有订货,今年就集中在山东、广东和内蒙古地区。至于原因,他认为,虽然我们县内减产,可北方板栗却是大丰收。大量质优、价廉的板栗充斥全国市场,“高价”的安吉板栗“抵挡”不了。
板栗收购商姚明星对今年的板栗市场直言“有些看不懂”。他解释说,去年雨水多、板栗少,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但大家还是抢购,价格一度飙升到6.5元,但今年市场反应平平。“往年每天需要3万斤,现在每天只需收购2万斤。”他补充道。
为什么板栗少?除高温干旱影响外,越来越高的人工成本也制约了栗农的积极性。他拿着计算机给记者算账,现在打板栗工资涨到150元/天,剥板栗工资另算,按0.45元/斤计钱。工人一天打下的板栗可装15袋,每袋大概能剥15斤“栗米”。按照3名工人数量来计算,农户每天需支付至少750元。再根据当前3.7元/斤的市场价,675斤“栗米”能卖2500元。“光人工费就要占掉1/3,还不算平时人工、肥料等支出,大家都觉得种板栗没啥出路。”他说,因为效益不好,种植板栗的农户越来越少。
销售商叹:影响明显,真难销
“板栗效应”明显,终端销售商也被波及。
县城的“正源土特产”商行内,礼盒装的栗子堆到半人高。负责人王俊杰直呼“今年市场不行”。他表示,往年同期,2000份大礼盒在20余天销完是“铁板上钉钉”的事。可如今销售半个月,销量仅500份。
“今年卖不动,进了千把斤还没卖光。”土特产市场的胡女士一听记者打听板栗的事情,马上倒起了苦水。从对话中,记者得知,去年每斤7元,今年暴跌到3.5元,但依然是往年好销,即使进了三五千斤也能卖得精光。今年上市半个多月,到现在才卖1000斤不到。其中包括马上要发往杭州等地的300斤,余下的700斤也基本是外地客人消费的。“我这点销量在市场里算是比较好的,别人卖得还要少。”她一直感慨“生意难做,不敢进货。”
种植户叹,收购商叹,销售商叹。板栗“愁嫁”的背后,到底还有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又该如何应对?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