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香椿常见病虫害的防治要精心

2013-09-12 11:01:32  作者:SystemMaster

一、常见病害

(一)香椿白粉病。寄生于叶背面,引起叶枯。病原为榛球壳菌。以闭囊壳在叶上过冬,翌年春天从闭囊壳中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

1、症状:叶片受浸染后,初期发生褪绿病斑,形状不规则、逐渐在叶背、叶面及嫩枝表面产生白色粉状物,后期变为黄白色,逐渐变成黄褐色,最后变为黑色大小不等的小点。严重受害时,叶片卷曲枯焦,枝条扭曲变形,甚至枯死。

2、防治:在发病时,及时连续清除病枝、病叶、烧毁。在发病初期,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喷洒,每半月喷一次,喷2~3次效果良好。用百菌清、灭菌丹、敌克松、退菌特等药剂,效果也良好。或用1:1:200倍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15%粉锈宁600~800倍液喷洒。

(二)香椿叶锈病。危害香椿叶片,引起叶斑。病原菌为三孢柄锈菌。初夏发生夏孢子,可多次浸染、扩展快。冬孢子在叶片生长后期发生,由气流传播。

1、症状:夏孢子堆生于叶片两面,散生或群生,突出于叶面,黄褐色。冬孢子堆于叶片背面,呈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散生或相互合并为大斑,突出于叶背。染病植株生长缓慢,叶斑多,严重时引起落叶。

2、防治:冬季扫除落叶焚烧。发病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发病初期喷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喷15%可湿性粉锈宁600倍液。

(三)香椿根腐病。病原菌为丝核菌。以无性世代繁殖为主,有性世代繁殖只在高温、高湿下偶有发生。原菌在土壤中生存、传播和危害。

1、症状:在幼苗期表现为芽腐、猝倒和立枯,多在夏季阴雨和排水不良的苗圃或林内发生。

2、防治:做好土壤消毒,用0.5~1千克石灰撒入栽植穴内,拌匀后再栽树。出圃苗木用5%的石灰水或5%高锰酸钾液浸根15~3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后栽植。发病轻的树,用50%代森铵800倍液浇根,每株用3~4千克。

二、主要虫害

(一)铜绿金龟子

1、症状: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到表土层活动危害,6~7月是成虫发生高峰期,成虫危害叶片,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7~8月出现1~2龄幼虫,9月大部分幼虫进入3龄,食量增大,危害幼茎,幼虫在皮层及木质部钻蛀隧道,被害树木大部分枯死。2~3年完成一代,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剥食树皮层。

2、防治:①利用金龟子的假死性,早晚用振落法捕杀成虫;②用黑光灯诱杀成虫;③用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喷洒,或用40%辛硫磷乳油250克加水250毫升喷洒或灌根杀幼虫。

(二)云斑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

1、症状:杂食性,以幼虫或成虫在树皮内越冬。6月上旬成虫出现,啃食嫩枝皮层补充营养,经30~40天开始交尾产卵,雌成虫在距地面1~2米高的树干上咬食树皮然后产卵,卵期10~15天。初孵幼虫蛀食韧皮部或边材,20多天后,幼虫钻入心材危害。

2、防治:在产卵和孵化期应随时检查,如发现产卵痕迹或幼虫,立即用人工杀除卵粒,或1%绿色威雷2200倍液喷布树干,或用药剂毒杀初孵幼虫,或用40%氧化乐果乳剂400倍液注入排粪孔内,然后用黄泥封口,毒杀幼虫。可设置黑光灯诱杀,一般在5~9月份。在害虫成虫发生期,每500平方米椒园设一盏黑光灯,每晚9点开灯,次晨关灯。

(三)芳香木蠹蛾。属鳞翅目,木蠹蛾科。

1、症状:两年一代,以幼虫越冬,成虫6~7月羽化,卵多产于树皮裂缝或植株根部,孵化后,成虫在边材部蛀成不规则的隧道越冬。连续3年后,大量孵化后的幼虫30~50条蛀入树皮和木质部之间,从较大的孔洞向外排粪,并有流胶和流水现象。夏季受害处开始腐烂。

2、防治:撬开树皮,钩出幼虫消灭。挖除腐烂树皮,并在伤口上涂抹石灰。羽化期可用灯光诱杀成虫。伐去受害严重的树木并烧毁。毒杀幼虫。7~8月于幼虫侵入孔附近用棉球浸沾50%杀螟松乳剂,77.5%敌敌畏乳油5倍液塞入蛀孔内,或注入77.5%敌敌畏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200倍液,然后用黄泥封闭蛀孔,毒杀幼虫。⑥在成虫发生盛期,喷77.5%敌敌畏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防治。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