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城乡统筹网讯 7月下旬以来,蔬菜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据市物价部门统计,截至8月29日,我市超市销售的14种常见新鲜一级类别蔬菜价格比7月初平均上涨35.6%,比去年同期增长26.0%,其余蔬菜价格也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按往年情况,6至8月份本是蔬菜大量上市、价格较为合理的时期,为何今年蔬菜价格持续走高?对此,记者分赴文登、寿光等地,分别从蔬菜的生长、管理和流通等环节探究菜价“高烧不退”的原因。
文登菜农于水波:“一阵多雨一阵干旱,今年种菜可真费事儿”
9月1日早上4点多,天刚蒙蒙亮,文登宋村镇硝滩二村的于水波就与妻子王品珍走进自家的蔬菜大棚采收黄瓜。一亩地的大棚里,黄瓜架成行排列,每棵蔓上都挂满了黄瓜。两口子分头行动,一人提着一个收菜桶,钻进了黄瓜地里。
黄瓜一般能收三茬,这是最后一茬,长势喜人,于水波乐呵呵地采摘着。但回想起上两茬黄瓜的情况,于水波不禁感叹起来:“上两茬黄瓜可没少操心啊。7月雨多得排涝,8月抗旱得浇水,今年种菜可真费事儿!”
天气致蔬菜减收
6月初,于水波种下了这一棚黄瓜,到了7月底采收第一茬。本以为可以丰收,但7月底的连绵雨让于水波的希望泡了汤。因为阴雨天严重影响了黄瓜授粉,很多蔓上出现了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第一茬黄瓜歉收,产量减半。跟其他菜农一交流发现,大家的菜地情况都差不多,同期种植的线豆等蔬菜也都出现产量下降的情况。
于水波一边将采下的黄瓜放进桶里,一边向记者讲起了第二茬黄瓜的采收情况。“进入8月份,连日的高温天又对第二茬黄瓜产生了不利影响。黄瓜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但水分供养也很重要。大棚里出现了干旱现象,我只得每隔5天就给大棚浇一次水。”于水波说,天干虫害也多,他又忙着做好虫害防控,第二茬黄瓜跟以往同期比较了一下,少收了3成左右。
市物价局统计数字显示,8月底黄瓜价格比6月底翻了一番。
到了早上7点半,于水波夫妇共采收了满满两大筐黄瓜。摘完黄瓜,他俩又来到棚边的露天菜地收获茭瓜。这一片茭瓜是8月初种上的,今天采收第一茬。种苗时,正赶上高温无雨天,虽然天天跟着浇水,但茭瓜苗还是晒死了一半,不得不跟进补苗。露天菜地浇水不如大棚里方便,由于缺水,影响了茭瓜的生长,茭瓜个头明显小了许多。于水波蹲在地里,一边采摘着茭瓜,一边估算着,看样子今年茭瓜比往年能减产4成。与茭瓜类似,其他菜农种在露天地里的辣椒、茄子、香菜等蔬菜的生长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旱天气的影响,产量都比往年同期少许多。“7月雨多得排涝,8月抗旱得浇水,今年种菜真费事啊。”于水波感叹道。
早上8点半,于水波夫妇俩将采收的黄瓜和茭瓜都抬到手扶拖拉机边,开始进行分拣装筐。于水波熟练地将细而长的黄瓜整齐地排列在一个筐里,而将少量长相不均匀,或短小,或粗细不一,或过于弯曲的黄瓜分拣出来,堆放在车边。
原来,于水波加入了村里的生产合作社,生产的蔬菜都有一整套严格的标准,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外观上,都要精挑细选。质量上,于水波种植的都是绿色蔬菜,使用的都是有机肥和低毒无残留农药,每批蔬菜都要经过检验合格后才被收购走。在外观上,于水波也是严格按收购标准挑选黄瓜。只有那些长而细、又嫩又绿的黄瓜才能达标。
为了减少劣果率,于水波实行精细化管理,增加科技投入。为给黄瓜生长提供良好的通风环境,他在大棚顶部边缘,安装了一台崭新的电动卷被机,主要为了保证大棚恒温恒湿。一台电动机2500元,一个大棚帘被2万元,于水波给两个大棚都安装了新设备,加起来就新增投入4万多元。投入虽然增加了,但大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提升上去了,于水波对来年黄瓜丰收充满信心。
菜价挺好还不愁卖
9点半,大棚里的事情都忙完,于水波发动车子,拉着黄瓜和茭瓜来到村中心的蔬菜收购点卖菜。现在正值蔬菜产出旺季,收购商每天都会派车进村收菜。一天前,于水波已将自家产出蔬菜的品种和数量报给收购商,只等今天收购商来拉菜。
9点40分,于水波到达收购点。此时,自行车、手推车、摩托车、拖拉机等十几辆车已经停靠在这里,车上载满了黄瓜、西红柿、茭瓜、香菜等各色蔬菜。但收购车还没来,菜农们纷纷围坐在一起,聊起了今年蔬菜的收购行情。
“别看今年蔬菜产量上不去,但是收购价还是挺高的。”于水波的一句话,引来了周围菜农的一片赞同声。“去年这个时候,黄瓜收购价也就是5毛钱,今年一直在1块钱上下,最高时达到了1块8一斤。”通过聊天,记者发现,虽然今年蔬菜产量偏少,但收购价是去年的2到3倍,再加上天天有收购商进村收菜,又节省了一笔运输费用,菜农们普遍都有赚头,收入不比往年少。
9点50分,收购车开到收购点,菜农们自发地排起队来,互相帮衬着卖菜。于水波挑出一根黄瓜和茭瓜作为标本,送到专用箱子里,供收购商化验用。剩下的蔬菜都转放进收购商专用筐中,称好数量,抬进收购车中。黄瓜是182斤,茭瓜68斤,菜款等半个月后一起结算。于水波收拾好自己的菜筐,开着车就回家休息了。“下午还得去给西红柿大棚浇水,再过半个月西红柿就能收获啦。”于水波笑着说。
蔬菜基地:“是精品,价格当然高!”
9月1日早上7点钟,位于环翠区羊亭镇的亚特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蔬菜基地里,工作人员已穿着工作服,开始了紧张的采摘。蔬菜基地负责人徐经理忙着调度工作人员,自己还不忘拿起水管,给其中一个大棚里的小白菜浇点水。“我们这的菜是绿色蔬菜,是精品蔬菜,价格当然比普通的要高。”徐经理自豪地说。
绿色蔬菜管理成本高
走进亚特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蔬菜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大棚看不到边。占地200余亩的基地里,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菜豆、小白菜……蔬菜品种一应俱全。
在一个辣椒大棚里,一米多高的辣椒树上挂满了颜色各异的辣椒,青的、红的,长势喜人。“前段时间天气情况较异常,辣椒产量受到影响,这段时间辣椒的生长情况还不错。”徐经理拿起一个大大的辣椒说,大部分蔬菜都受到了天气影响,而自然生长、不施一点农药和化肥的绿色蔬菜所受的影响更大,减产量也大。
吃过午餐后,工作人员开始进行蔬菜包装。他们换上消毒工作服,在包装车间内对上午采摘的新鲜蔬菜进行包装,成箱成箱的包装绿色蔬菜就叠放在车间的一侧。
下午5点,超市物流车准时到达。在将所有蔬菜运送上车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检验。只见超市工作人员对样品一一取样,然后放入检验仪器中,进行检测。“全部合格。”半个多小时的检验后,蔬菜全部符合要求,于是工作人员将所有包装好的蔬菜全部搬到物流车上。
结束一天的工作,徐经理终于松了口气,他说,绿色蔬菜管理成本高,还要进行包装,所以价格自然比普通蔬菜要高。不过绿色蔬菜的市场行情还是很不错的,每天这里的蔬菜都供不应求。
精品菜卖相好价格高
9月3日上午9点,文登市宋村镇石羊村的蔬菜基地里,一筐筐的蔬菜放在地头,黄瓜、西红柿,个个都像是流水线上下来的工艺品。黄瓜个头一致,身材笔直,西红柿大小均匀,脸色“绯红”,一排排整齐地罗列在筐子里。
这里就是家家悦超市统一管理的蔬菜基地,每天早上都有专人到这里采摘蔬菜,然后把个头均匀、长相好看的放到筐子中,等待被运到超市的货架上。卖相成为这里的蔬菜竞争的重要标准,由于实行统一管理,蔬菜的内在品质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相貌不好的会被淘汰掉。
“这里的菜个个都是精品,不论是浇水还是光照,我们都按照一样的标准来,所以最后出来的蔬菜基本都是流水线上下来的,大小、形状、样子都差不多。”该村蔬菜基地有关负责人王茂利看着自己管理的蔬菜,喜形于色。
9点半,超市物流车准时到达。在蔬菜样品检测合格之后,工作人员将已经提前分拣好的蔬菜装上物流车。“这里负责管理蔬菜的都是农民,超市和农民都签有购销合同,超市定下统一的管理标准,农民则按照标准执行,最重要的就是农残标准,然后就是卖相和品质。”王茂利介绍,超市有严格的检测和追溯体制,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收,所以供到超市的蔬菜都是最好的,农残检测、品质和卖相哪一样都得过关。“自然,超市也会给农民一个保护价,一般能高出市场价格5%至10%,这样农民就会把最好的菜都提供给超市,保证了超市蔬菜的品质。”
“前段时间雨水过多,农产品产量受到不小的影响,因此今年在基地的收购价普遍偏高。去年这个时候带叶蔬菜收购价每斤也就一块多,今年普遍涨到每斤两三块钱,茄子价格去年是每斤三毛多,今年就是每斤一块多,产量下降是造成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在宋村收购蔬菜的负责人毕国华介绍。
寿光-威海菜贩庄传伟:“挣的就是个辛苦钱”
山东半岛中部,全国蔬菜集散地寿光,距离威海360公里,单程用时7小时左右。
8月31日,随着运菜司机刘德明,笔者踏上了去寿光的“收菜”之旅。
7个小时的一路颠簸
上午10点多,车子轰鸣启动。路上的时间漫长而无趣,每每遇到往寿光方向去的威海的运菜车,刘德明总会和对方鸣笛致意。“拉蔬菜,收入不低,但是风险很大,路上开车很累,而且总是凌晨去批发市场批菜,体力和精力消耗都很大。”一路上,刘德明一直听着音乐,或者吃着话梅糖,就是为了缓解疲劳。
“大家都说我们贩菜的赚钱很多,但是我们挣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钱。”刘德明告诉笔者,来回一趟仅油钱一项就要花上将近1000元,再加上吃饭、住宿,保守估计要在1200元左右。
17点左右,运菜车驶向寿光收费站。收费站向他收取了通行费205元。“收费公路开辟了绿色通道,对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一趟下来能节省不小的开支。”
17点30分,经过7个小时的路程,汽车终于驶入寿光蔬菜物流园区。笔者看到,一排排的蔬菜交易大厅、物流大道都是空荡荡的,很难想象这里会是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
将车子停好,刘德明带着笔者来到老板庄传伟暂时居住的旅馆。两个人简单地交流了一下路上的情况。庄传伟告诉笔者,自己和妻子从安徽来威海,从事蔬菜批发业务7、8年了。几年来,两口子形成了一套职责分明的机制:丈夫在外,负责收菜;妻子在家,专管卖菜。他每天早上2点左右就要起来“收菜”、“抢菜”,一直要忙到中午12点。
“只有起得早才能抢到新鲜货。”庄传伟说。笔者了解到,为了不耽误早起收菜,庄传伟一般都会选择住在物流园区内的旅馆。“住物流园外的旅馆很便宜,一般20块钱左右,但是在园区内一晚上需要40块钱。”
10个小时的紧张采购
9月1日凌晨2点,庄传伟准时来到房间叫醒笔者。此时此刻,蔬菜交易大厅迎来交易高峰,满载蔬菜的大型货车已停满了大厅,入口处仍能看到不少正在进入园区的车辆。
“先去看看白菜和甘蓝!”庄传伟先带着笔者来到1号交易大厅。据了解,这个园区有6个交易大厅,每个大厅出售的蔬菜不尽相同。笔者注意到,大厅内已经停靠了超过30辆10吨以上的大卡车,上面装满了白菜或甘蓝。为了选购物美价廉的白菜和甘蓝,庄传伟骑着电动车不停地穿梭在商贩之间讨价还价。
“今天甘蓝每斤0.7元,比昨天又涨了5分钱。白菜每斤也比昨天涨了1角钱。”在大厅一隅,庄传伟遇到了熟人——往返于河北和寿光之间的大菜贩子于建辉,两人开始了一番“讨价还价”。双方最终谈妥了价格:白菜每斤0.55元,甘蓝每斤0.65元,两种菜庄传伟各买了5000斤。
预订完这些菜之后,庄传伟叫来园区内的工作人员,使用拖车把这些菜拖走,两种菜1万斤需要拖运四次。每次拖车的费用就要300元,共需1200元。
走向2号大厅,庄传伟准备去询问一下圆椒和豆角的价格。借此机会,笔者询问庄传伟今天的收获。庄传伟笑着说道:“现在的菜价确实很高,但不是虚高。我们挣的都是几个辛苦钱。”笔者了解到,前一段时间,东北洪水和全国性的高温天气对菜价都造成了很大影响,蔬菜种植时间普遍推后,菜量少是导致菜价升高的主要原因。“现在这个时间段很特殊,处于两个断口:东北、华北地区的菜已经接近尾声了,但是寿光地区的菜却没有大批上市;再加上现在几种主要的菜都在旧茬换新茬的阶段,像西红柿、黄瓜、丝瓜等等,菜的数量跟不上。”庄传伟解释说。
到上午10点,庄传伟已选购了白菜、甘蓝、花菜、胡萝卜等10种蔬菜,共计19000斤,整辆车子只剩下尾部的一块地方,三个装卸工正在装芹菜。“尽量用两只手,一只手拿芹菜都散开了。5000斤芹菜运输过程中损耗很大。”庄传伟有些无奈地说。
将近12点时,蔬菜终于全部装完,三个装卸工一起把幕布蒙上,又勒紧绳子,固定检查好,他们倦意稍褪,笑容写在脸上,长达10个小时的收菜流程算是最终结束了。“大家伙都辛苦了!”庄传伟边说着边招呼大家一块儿去吃饭,这是他们的早饭,也是他们的午饭。
吃过饭,庄传伟和刘德明简单地交流了几句,便嘱咐他抓紧时间上路,安全驾驶。
19点左右,刘德明驾车抵达威海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将运菜车停好之后他对笔者说,明天早上2点开始交易,到时候边卸边卖,一车菜要按照进价的3%交给市场管理方,约600元左右。
每一分钱都得来不易
9月2日早晨6时,笔者赶到批发市场时,整车菜全部批出。庄传伟的妻子笑着说,生意还不错,但价格没有预想的好,白菜0.55元进的,批发价只有0.65元,算上成本,挣得都是辛苦钱。
笔者大致算了一下,跑这一趟,庄传伟的费用支出包括司机的工资、油钱、拖车费用、车辆管理费、搬运费等费用约为3000元左右。“拉回来一车菜最多也就挣1000元。”庄传伟的妻子说。
第二天上午10点的时候,他们又将开始新的一次运菜、抢菜、卖菜之旅。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