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牛羊肉价格狂涨 养殖户积极性不高

2013-09-03 10:25:45  来源:云南网  作者:Master

城乡统筹网讯 今年以来,一方面,我省的牛羊肉价格一路狂涨,已站上60元至70元/公斤的高位,而牛肉价格更是创下了连涨11年的纪录。另一方面,农户养殖积极性却不热反冷——

核心速读

消费快速增长,价格连年上涨,照理说牛羊产业本该乘势红火起来。然而,现实却是:肉价上涨,“热闹”的是市场,生产者则反映“平淡”。云南海潮集团天牧肉牛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应海坦言:“肉牛养殖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苦涩。”作为牛羊最基础生产力的能繁母牛、母羊数量的持续下降,更从基本面反映出养殖积极性不热反冷的现实。生产和市场的“冰”“火”两重天,折射出我省肉牛、肉羊产业存在的产业发展困局。

现状

供不应求价格或持续走高

没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但我省发展牛羊等食草畜牧业却具有天然的优势。全省天然草山、草原面积达2.29亿亩,是全省耕地面积的3.5倍,居全国第七、南方第二,是全国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之一。独特的气候及丰富的饲草资源优势,造就的是全省129个县市区有近110个县是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的适宜区。

而丰富独特的畜禽品种资源更令国内其它牧区眼馋,目前我省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的品种已达60多个。怒江独龙牛、槟榔江水牛、邓川牛、德宏水牛、文山黄牛、中甸牦牛,圭山山羊、龙陵黄山羊、云南半细毛羊、云岭山羊、宁蒗黑绵羊、罗平黄山羊等优质地方牛羊品种,更以肉质好、耐粗放饲养管理、适应性好、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成为我省发展特色畜牧业、做强牛羊等草食畜产业不可多得的种质基础。

比之过去,我省牛羊养殖业近些年的发展可圈可点。变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我省把发展以牛羊为主的山地牧业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重点产业来培植,瞄准牛羊产业发展的“软肋”,发力生产方式转变、基础设施建设及以良种繁育体系为重点的种、料、防、训综合配套技术推广等关键环节。但把肉牛、肉羊产业放在资源优势明显、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的“利好”情形下来考量,我省牛羊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呈现趁势而上、加快发展的局面。

省草山饲料站的高级畜牧兽医师杨士林说,“受养殖成本高和资金投入量大等多方面不利因素限制,牛肉、羊肉的供给短时间内仍难以提升,加之消费量在不断增长,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价格肯定越来越高。云南的牛羊产业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我省牛羊养殖业现状

养殖:全省扶持培育牛羊基地县50个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存栏肉牛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达730个,存栏肉羊1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户)达7500个以上。其中,2012年新建存栏10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306个;新建存栏100只以上肉羊规模养殖场2015个。

品种:改良新品牛出肉率增加1倍以上

杂交牛我省从国外引进西门塔尔牛、短角牛、皮罗门牛等肉牛品种和波尔山羊、努比羊等优良肉羊品种对本地牛羊进行杂交改良,提高牛羊个体生产水平。云南省草山饲料站的高级畜牧兽医师杨士林说,“过去农户饲养本地品种的“疙瘩牛”要4到5年才能出栏,改良后的杂交牛,只要饲养得好,两年半到3年就可出栏,而且出肉率比”疙瘩牛“多1倍以上,养殖效率增加了1倍多。

企业:养殖公司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马龙双友牧业、石林云昊牧业、普洱爱伲农牧、建水红辉肉羊养殖公司等肉牛、肉羊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将科学养殖技术、优良品种植入千家万户,变农民“养牛为耕田”、“养羊为赚盐巴钱”为瞄准市场需求的商品化、产业化养殖,全省肉牛肉羊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存栏:到去年全省肉牛存栏1040万头

到2012年,全省肉牛存栏达1040万头,居全国第3位;出栏366万头,居全国第7位。肉羊存栏1200万只,居全国第11位;出栏800万只,居全国第10位。

困局

牛羊产业“短板”十分明显

“存栏多出栏少,商品率不高,产业大而不强”,被业内人士反复提及。数据显示:2012年我省肉牛存栏在全国居第3位,但出栏仅为第7位,牛肉产量则滑到了全国第9位。透视“大而不强”,我省牛羊产业的“短扳”十分明显。

养殖积极性不高,从牛羊最基础的生产力—能繁母牛、母羊近年来数量的持续下降可见一斑。

2012年,我省肉牛存栏接近1040万头,按照国际惯例,能繁母牛的数量应该占据总存量的一半左右,才能维持和扩大再生产,即应达到500万至600万头,但是当前我省能繁母牛仅有350万头,短缺近三分之一。

再看母羊的情况,自从2005年以来,能繁母羊数量持续下降,由2005年的49.28%下降至2011年的44.86%,种羊的生产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求。

“一方面是产业短板不少,另一方面,国家对牛羊产业的扶持力度也远不如养猪业。”徐祖林说,国家扶持肉牛、肉羊养殖的政策较少,肉牛良种补贴约为5元/头,而母猪补贴则有100元,此外还有其他补贴政策。“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又没有配套扶持政策,要加快发展难度很大”徐祖林补充道。

全省规模养殖龙头企业之一的云南金江绿色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赏海昆说:“肉牛养殖周期长,投入高,光靠养殖户自主投入很难做强。”

短板1

规模化养殖率和个体产量双低

全省肉牛、肉羊的规模化养殖率分别为30%和20%

“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方式仍然是主流,这种单家独户的养殖方式,不仅商品率低而且随意性较强,想养养几天,想卖就卖了。”省农业厅草山饲料处处长徐祖林列举产业层次低的种种表现。而且由于养殖方式总体落后,我省牛羊繁殖率和个体产量低,这就从整体上拉低了全省的养殖和生产水平。

短板2

投入不足科学养殖技术难推广

全省牛、羊的良种率分别只有30%和50%

我省牛羊饲养主要集中在山区和半山区,山区群众经济基础薄弱、筹资能力不足,而政府在牛羊产业的公益性、基础性投入还比较少,很多基层畜牧兽医站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种、料、管、防等科学养殖技术推广不配套,对农民的公共服务能力弱。记者了解到,以肉牛冻精改良推广为例,政府免费提供冻精,农户渴望改良品种,但由于冻精改良,财政只补冻精,没有配套的工作经费,基层兽医人员无法开展免费改良工作。杨士林说,有一个地级市,一年改良200头牛的计划都难以完成。肉牛冻精改良这样的“好方子”却治不上良种不多的“病”。

短板3

草地退化严重饲草饲料不足

目前全省天然草原退化率达83.4%

载畜量下降,而牛羊的饲养数量在增加,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天然草场退化,优质人工饲草、饲料种植面积又少,再加之由于投入和技术、习惯等因素制约,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全省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3000万吨左右,实际利用率只有800多万吨,利用率不到30%。饲草饲料的严重不足,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制肘。

短板4

能繁母牛养殖成本高数量少

养一头能繁母牛需投入2万元,规模养殖100头,就要200万元

杨士林深入分析说,“现在饲料、人工、运输等费用不断涨价,养殖成本增长很快。我们算过,养一头能繁母牛的投入差不多要2万元,规模养殖场如养100头,就要200万的投入,养殖户资金压力很大。所以,全省至今没有一家规模养殖企业从养能繁母牛开始养殖,大多数企业都只搞短期育肥。即使是短期育肥,也赚不了几个钱,扣除成本,一头牛也只能赚个千把块,比起外出打工,收入低多了。”据了解,从去年开始,很多从事短期育肥养殖的老板牛厩都不满。

破解

加大补贴做大规模化养殖

牛羊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被业界称为是畜牧业中的“重工业”。这个产业要真正“牛”起来,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服务体系,补齐短板,做强产业链。

省农业厅草山饲料处处长 徐祖林

增加肉牛肉羊养殖补贴帮扶

政府要出台措施扶持肉牛、肉羊养殖。如,加大对肉牛肉羊养殖在良种、管理、技术、保险(放心保)、防疫等方面的补贴帮扶,刺激养殖户提高养殖牛、羊的积极性;以加快生产方式转变为突破口,引导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养殖向适度规模转变,从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基地县建设,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集中度;同时,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性投入,以及打造维护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流向牛羊产业。

省草山饲料站高级畜牧兽医师 杨士林

注重饲草饲料开发和技术配套

肉牛、肉羊养殖面临的饲草饲料不足、良种覆盖率低该如何应对?针对记者的提问,杨士林建议以加大饲草和饲料的开发力度为突破口,真正落实每年新增人工草地100万亩以上、种植优质饲草饲料地300万亩以上、对饲草饲料的利用率每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的饲草发展计划。同时,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加大力度推广氨化饲料技术,加快饲料搭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从“料”这个环节,提高出栏率和养殖效益。

杨士林则认为,我省品种改良的技术是成熟的,关键是要在“配套”上下功夫,对能繁母牛的良种补贴应该进一步细化,国家在提供免费冻精的同时,要有相应的推广经费。“如果能够像补贴能繁母猪一样补贴母牛,牛羊的良种推广速度肯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云南海潮集团天牧肉牛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应海

严把牛肉质量维护好市场环境

要严厉打击走私肉、注水肉,整顿好市场秩序,保护市场健康发展。梁应海说,“由于当前牛肉价格高涨,注水牛肉跟风涨价,严重扰乱市场,对养殖户和经营户造成冲击,不利于市场和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为产业的健康发展,为维护居民餐桌安全,希望政府有关部门严把市场流通的牛肉质量关,让”良币“成长壮大,”劣币“无处藏身,而不是相反,牛羊产业的大发展才有希望”。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