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秋洋芋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

2013-08-09 10:31:10  作者:SystemMaster

秋洋芋是在水稻收获后,利用小春播种前增种一季秋洋,用稻草覆盖栽培的一种方法,是当前抗旱减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技术核心是深沟高厢,浸种、消毒,施足肥水,小薯整播,稻草覆盖。具有四改(改翻耕播种为免耕栽培,改土盖种为稻草盖种,改一次挖收为分次采收,取大留小,改挖洋芋为刨草捡芋)、三高(科技含量高、产量高、经济效益高)、一增(土壤有机质量增加,田越做越肥)的特点,这为夺取秋洋芋高产稳产夯实了基础。

一、主要优点

1、省工省时。免耕种植省去人力,蓄力翻耕,减轻了劳动强度,缓解了劳力缺的矛盾,收时不要人挖,只需刨草捡芋。

2、培肥地力,稻草覆盖,秸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归还了氮、磷、钾元素,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肥了地力,这样就基本达到了现代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调湿保墒。稻草覆盖相当于给秋洋芋盖了一层被子,明显调节了土壤湿度,有利于促进秋洋芋生长和块茎的快速膨大,及抑制了杂草生长。

4、增产增收。试验表明,覆盖稻草亩产1500㎏,比翻耕非覆盖田块增产1520%,加上省工节本增效,每亩增加纯收入200300元以上。

5、推进产业。秋洋芋是集粮、菜、饲为一身的兼用作物,肚子饿了当粮吃,不作粮吃当菜炒,人不吃了当饲料,是一个短、平、快项目,一般在60天左右,可收入12001500元,是当前抗旱减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操作方法

1、优选品种。在品种选择上,以二短(休眠期短,生育期短)、三抗(抗高温、抗湿害、抗病害)、一早(结薯早)的早熟品种。一般应以克星1号为主体,搭配川芋56等高产品种。

2、拉绳定厢。水稻黄熟70%,挖缺放水。收获时采取齐泥割稻,随即拉绳定厢,7尺开厢,沟宽8寸,沟深9寸,沟直底平,做到明水自流,暗水自降,雨停田干。

3、适时催芽。催芽时间,一般把握在移栽前710天左右。具体做法:是标准选薯。一般以小薯(约50)为宜;是严格消毒,一般用1%的高锰酸钾浸泡1015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凉干,再用1ppm“920”溶液浸5分钟,捞出凉干即可催芽。是催芽方法。一般以室内通风凉爽,温度较低,不漏雨,无积水的地方可作为催芽地。在催芽上,先将催芽地垫1寸左右的河沙或细粒土(绿豆大小)后,将处理后的洋芋均匀铺在上面,依次排列,不重复,薯层最多不超过3层,然后覆盖稻草或薄膜,加速缩短休眠期,使之早发芽。是强化管理。管理重点是水、温管理。温度掌握在1820度,水分顶层河沙不发白,其次是炼苗,当冒有小白,开始揭去顶层稻草,炼苗23天,即可播种。总的要求做到五宜五不宜,即薯宜小不宜大,层数宜少不宜多,水分宜少不宜湿,炼苗宜长不宜短,芽子宜短不宜长。

4、施足肥水。一般亩用高磷钾复合肥50公斤,优质水肥20003000公斤,洋芋专用肥3040公斤作基肥。在施肥上采取开平沟施肥法,一是套栽,如稻油、稻菜,按照0.50.8+1.5)尺规格,利用油菜宽行1.5尺,栽错穴双路秋洋芋,先平铲深12寸,将上诉肥料均匀一次性施入后,在播错穴双路洋芋,穴距5寸,亩播5000穴左右,在洋芋两边各栽一行油菜,亩植60007000穴;二是净作法,按行距1.5尺,穴距5寸的规格。播错穴双路冬洋芋,亩播8000穴以上,三是严卡播期。海拔600以下区域,播期卡在910前结束,播期早产量高,反之产量低、效益差。

5、科学盖草

若盖草过薄,难以保肥、保水,达不到降温的效果,薯块变青,商品性下降,市价低,效益差。盖草过厚,不利于培育壮苗。那么究竟一亩盖多少稻草才合适呢?近几年,通过恩阳何家坝、清江塘坝、大河板凳坝试验表明,盖草厚度一般以23寸为宜,一亩稻草盖两亩秋洋芋(约250㎏),做到均匀,厚薄一致。

6、加强管理。

洋芋有两怕(怕湿、怕高温)的特性,按照这一特性,确定田管方向,一是清沟排湿,浇水保墒。二是适时施肥。当出苗70%,开始施提苗肥,一般亩用尿素(不含氯)2.5公斤,加96%的磷酸二氢钾1.52公斤,兑粪水20002500公斤,穴施提苗肥,生长到30㎝时,亩用生物钾15公斤,加优质水肥2000公斤泼施,或亩用96%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50公斤叶面喷施。三是病害防治,出苗10%时,用代森锌防治病害、菊脂类农药防治蚜虫。

7、适时收获

在收获时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11月下旬,用手轻轻拨开稻草,捡大留小,提早上市。第二次在12月中下旬,洋芋苗基本枯死一次收获,否则低温霜冻会造成烂薯,导致减产。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