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城镇化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劲引擎,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是当前城镇化浪潮中的主旋律。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城”与“乡”的统一,具体到晋城,就是要实施中心城市、大县城、重点镇、产业片区和新农村“五位一体”战略,统筹“治河、修路、栽树、扩城、聚人、兴产”,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晋城。
我市农村小康建设起步早、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并以此为抓手解决“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全面建成小康,是我市“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的重要支点。近年来,我市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真正要改变“农民托起来的城市”这一格局,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实现由乡到城的根本性转变,还任重道远。
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城”与“乡”的统一,首先是要遵循客观规律,把提高质量和水平放在首位。要因地制宜进行城镇规划,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把增强群众舒适度作为根本标尺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定位过高,不要拔苗助长,要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让城镇建设多留赞叹、少留遗憾。具体而言,在做好中心城市拓展、改造、提质的大手笔文章的同时,高平、阳城、陵川、沁水要着眼“大县城”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功能完善、业态新颖的中小城市综合体;20个中心镇要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周边农民就地转移定居;巴公、马村、端氏、嘉峰、周村、润城、南村等产业片区要完善基础设施,创优环境,改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集群集聚集约化发展水平,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
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城”与“乡”的统一,要立足城与乡共融,唱响城乡统筹协奏曲。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布局加速调整,一部分村庄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个过程,既不能简单用城市形态改造乡村形态,更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急于求成,人为地大幅度吸引新的人口进城,而要尊重客观规律,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是乡村不会也更不应该全部消失,城镇化中也要充分尊重乡村的文化特色,尊重村落布局特点,尊重发展阶段的特性,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而要做到这点,核心是要深入领会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利用好现有的生态优势和经济基础,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我市已经确定的100个重点村要率先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综合整治,探索农业产业、农民居住、农村文化形态和自然生态“四态一体、共融发展”的新农村综合体。
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城”与“乡”的统一,要科学理性地审视,正确把握“四化”同步发展的真谛。把握工业化是主动力、信息化是融合器、城镇化是大平台、农业现代化是根本支撑的主旨,协同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根本上切实解决好“人到哪里去、土地怎么用、钱从哪里来”等问题。要继续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进土地流转制度创新,提升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确保粮食安全,提高蔬菜自给率,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城”与“乡”的统一,要注重城乡生态和文化的承接延续。我市生态建设基础较好,但目前也面临雾霾天气增多等严峻挑战,在找准污染源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攻坚治理的同时,要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力度,巩固发展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抓好道路沿线可视荒山绿化、丹河湿地公园建设和小型森林公园建设,同步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省现代林业示范市创建,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散落在城乡之间的古村落,包括一些有历史感的老街区,是无价的文化遗存,也是推进城镇化的宝贵资源。对承载着我们这个地方城乡文脉的宝贵文物古迹,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把弘扬传统文化和融入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城镇的文化味。
统筹做好“治河、修路、栽树、扩城、聚人、兴产”文章,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社保体系,让中心城市有中心城市的风格,小城镇有小城镇的特点,让村庄有村庄的个性,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富有晋城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让城乡一体共同实现全面小康!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