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湖北宜昌:夷陵区城乡统筹发展打造幸福夷陵

2014-02-08 14:46:26  来源:宜昌市夷陵区财政局  作者:段万兵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补齐小康社会的短板,必须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元旦前夕,被誉为“城市大外环、经济大走廊、民生大通道”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鸦(鹊岭)一级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加速了夷陵区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作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十强的多年保持者,夷陵区的决策者立足“小城区、大农村”的区情,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城乡统筹发展上,强力推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不断缩小区内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努力让占人口总数80%的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全域规划作引领

城乡统筹,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夷陵区改变过去就“三农”抓“三农”的思维定势,用城乡统筹的理念谋划区域发展。该区按照“建设经济强区、打造魅力主城”的总体思路,坚持“科学、超前、可行”的原则,投资2000多万元,聘请南京规划设计院等全国一流的规划部门,编制完成了424平方公里的城乡统筹全域规划,以及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专项规划,完成了集镇、重点区域及176个村庄规划,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建设一盘棋”。

该区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按照“一主三副多点”布局,把小溪塔组团建成特大城市的美丽宜居主城,打造龙泉、鸦鹊岭和坝区组团三大区域副中心,建设一批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名乡大镇和特色突出、设施良好、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小城镇群。农业规划紧盯新型工业、观光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工业规划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布局,综合考虑原材料、劳动力、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现代服务业规划结合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的分布情况和特点,突出配套功能。

在区域规划的引领下,全区按区位、资源、流域等特点,对东、中、西部乡镇的产业功能作出明确区分,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东部以工业为主导,着力培育百亿园区、千亿产业,目前已形成两个百亿园区、两个200亿元产业;中部以休闲健身旅游为主体;西部则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特大城市的绿色屏障。该区有4个乡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涌现出湖北旅游名镇三斗坪,中国名茶之乡邓村等多个特色乡镇。

乡村建设大投入

城乡统筹,钱从何来?夷陵区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凸现项目资金的整体效应激发机制创新的潜在活力放大社会资金的聚焦功能,最大限度破解资金难题

预算优先保障。2013年,夷陵区本级财政农业投入达2.90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6%。夷陵区财政局长袁世明告诉笔者:从2014年起,该区坚持区级新增财力的70%用于城乡统筹发展,将连续3年每年投入2000万元以上,乡镇配套2000万元以上,用于中心集镇“八个一”标准化改造,打造一批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小城镇群。同时,新上“八村十大项目”,打造一批特色专业村,带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让美丽乡村成为诗意的栖息地。

资金高效整合。夷陵区出台了《夷陵区涉农项目整合管理办法》坚持内控优化绩效优先”,建立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三大平台,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聚合效应,打造全省一流涉农项目高效整合机制2013年,夷陵区城建、交通等八个部门年度预算中专列5000万元城乡统筹发展项目支出,带动其他投入1.28亿元。引导“一事一议”项目与农业、扶贫等部门支农资金有效对接,投入财政奖补资金2422万元,实施项目179个引导整合其它各类资金4112万元,受益群众达35万余人。去冬今春,全区计划整合资金3.39亿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000处,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激活社会资本。2013年5月夷陵区出台了《激活社会资本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办法》旨在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资源开发和保护等领域,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村不成为留守的农村。《办法》十六条“新政”成为城市资本“上山下乡”的催化剂,短短八个月,就吸引城市资本到农村新办各类产业项目130个,投资总额57.29亿元,带动农民就业8801人。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引导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实现“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目前,全区已流转土地6万余亩。

产业发展强支撑

夷陵区“山大平地少”,如何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产城共融三产融合是夷陵区经过多年探索给出的答案和未来紧盯的方向。

近年来,该区将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紧密结合,通过园区建设解决区域人口就业问题,带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一带两区六园”产业发展布局,勾勒出以“主城区—城市组团—中心集镇—新型社区”为主体的城发展格局。

如今的夷陵城市和乡村,蓬勃兴起的大产业,推进了统筹发展的大融合,正在书写着工农业同步发展、城乡协调并进、经济生态共赢的城乡一体化绚丽篇章。走进夷陵“一带两区六园”,如珍珠般散落在“小鸦路千亿工业经济带”两旁的一家又一家企业,构建起以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矿业与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为支撑的都市工业新格局,成为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

夷陵80%的区域是农村山区,该区以现代农业助力城乡统筹发展,打造全国知名的“橘都茶乡”,培育柑橘、茶叶和优质畜牧三大产业,建设“小鸦路精品柑橘、宜大路高效茶叶、黄柏河流域生态林业”三大现代农业走廊,柑橘、茶叶等农业支柱产业对农民现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80%。

该区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实施“亿元龙头”培植工程,以稻花香集团、萧氏茶叶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科技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迅速成长壮大,先后培育出稻花香、萧氏等5个中国驰名商标,“晓曦红”牌宜昌蜜橘畅销23个省市区,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该区还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商贸、金融、房地产稳健运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2.8个百分点、达到22%。蓬勃兴起的长江市场、中心城区、发展大道“三大商圈”,繁荣了城市第三产业。三峡国际旅游茶城的崛起,让茶叶营销从“提篮小卖”到“集团军”,年销售额达10亿元以上。

公共服务一体化

去年12月6日,夷陵医院与鸦鹊岭镇中心卫生院组成的医疗联合体在鸦鹊岭镇中心卫生院正式挂牌成立。医联体的组建将促进夷陵城区优质医疗资源纵向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缩小城乡医疗服务差距,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建立新型的“健康服务链条”。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差别的直观体现。近年来,夷陵区在加大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城市公共优势资源向农村覆盖2013全区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5.3%,其中教育、科技、计生、社保、医疗卫生等法定支出和政策性支出共14.27亿元,可比增长18.3%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夷陵区依托宜黄路、雾莲路、江北翻坝高速等骨干通道,加快构建“四纵三横”快速路网;加快推进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城乡对接,实现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光纤入户率达到50%以上,天然气管网覆盖小鸦路、宜黄路沿线,供电网络更加可靠。

在公共服务建设中,夷陵区加大政府投入,力求实现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逐步实现高中教育免费制;大力推进村(社区)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快构建城乡联动的医疗急救体系,着力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设立农村和偏远山区工作津贴,建立人才扎根农村的激励机制,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完善区、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社会保障建设中,夷陵区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构建覆盖全民、转接有序、保障适度、公平公正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各类保险参保人数60多万人次,其中,五项保险参保总人数34万多人次,参保率达99%,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发放率达100%。

夷陵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果让夷陵人得到实惠,增强了幸福感。夷陵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2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比保持在2:1以内,好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设定的2.8:1目标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展望未来,夷陵区委书记刘洪福信心满怀:该区将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长期的战略取向,以创新的思维、宽阔的视野、改革的勇气、担当的气魄,凝心聚力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倾力打造幸福夷陵、魅力夷陵。“让夷陵区的未来既有城市的繁华,又有乡村的秀丽;既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又能享田园风光,抒浓浓乡愁。”夷陵区委副书记、区长卢斌如此描绘夷陵区的美好明天。

名气走出峡江岸,汗水洒向新农村。夷陵人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一路前行,一个城乡共进、齐头发展的新夷陵正展现在荆楚大地,让夷陵这颗峡江明珠更加熠熠生辉,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