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河南:运用财政奖补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纪实

2014-01-24 09:11:16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李存才

2013年,河南省财政在投入14亿元资金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普惠制”政策的基础上,专项安排8亿元资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并采用竞争立项方式选择试点县,使财政奖补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自2009年河南省开展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以及后来的美丽乡村项目的相互作用下,一批宜居、宜业的村镇(社区、中心村、产业特色村)破土而生,成为中原大地上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道风景。新社区迎来新居民

2013年岁末,夜幕下的豫北大地灯火闪烁,充溢着万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气息。在长垣县常村镇同悦社区,忙碌一天的人们走进新落成的社区文化广场,载歌载舞。在广场一侧的一户居民家中,74岁的王同居老人和家人围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看电视。王同居老人感慨地说:“过去,他家5口人在一个70平方米的平房院子里居住,生活用水不便,炊事需要燃烧大量秸秆,村里的污水、粪便长期得不到处理,每到夏季蚊蝇肆虐,苦不堪言……”

2009年,王同居所在的柳桥村与其他5个行政村合并,组建新的同悦社区。2011年,王同居一家将自家的院子拆除,得到了4.9万元的补偿。他利用这笔补偿款,自己又掏了7.1万元,在同悦社区购置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楼房。楼房内水、电、燃气、网络设施齐全,生活方便。一家人将农村户口变成居民户口。王同居享受社保待遇,席玉敏和丈夫在社区一家服务公司就业,每月各有千元收入,王琛外出打工,年收入数万元,全家人衣食无忧。

2013年,同悦社区被河南省财政列为美丽乡村项目并投入奖补资金1270万元。

同悦社区主任张宏卫告诉记者说,社区建设之前的5个行政村拥有人口1153户、共4834人,村庄建设用地1320亩。按照社区规划,社区用地758.4亩,规划入住居民2500户、人口8000人,建成之后节省土地561.6亩。腾退出来的土地一部分用于工业建设用地,为社区居民就业提供岗位。一部分用于发展公益事业,为居民提供包括文体健身、幼教、医疗保健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同时,社区居民还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增加收入。

长垣县农办主任夏鹏远告诉记者说,2009年以来,在美丽乡村(社区)建设实践中,长垣县聘请同济大学编制了103个美丽乡村(社区)建设规划,覆盖全县573个行政村。几年来,在省、市财政奖补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引导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乡镇累计投入引导资金3.8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补助农户建房。截至目前,全县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6.5亿元,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236万元,吸引民营企业捐资3600万元,保证了社区建设。

贫困山村探索小康路

再过几个月,居住在太行山脚下的淇县灵山镇大石岩村农民徐金合一家,将从原来的一个“土窝窝”搬到灵山小镇的“金窝窝”里居住。

这个“金窝窝”就是当地精心打造的灵山“美丽小镇”。在这个小镇上,一排排仿古楼房错落有致,每户一院、复式,水、电、燃气、网络等齐全,大中小户型可根据实际需求任选。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开门见山,抬眼望水,记得住乡愁(历史文化脉络),宜居、宜业、宜游,成为河南“三山一滩”(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黄河滩区)地区探索小康之路的典型样本。

新组建的灵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张文成告诉记者说,灵山街道下辖6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总人口6000余人。这些村原是省级贫困村,过去守着薄地度日,人均年收入1360元。但是,这些村落的所在地,历史文化悠久,拥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古灵山和3A级风景区朝阳山,加上优越的交通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巨大。

2010年11月,灵山小镇引进中房集团进行民房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2013年,灵山小镇入选河南美丽乡村项目,获财政奖补资金2000万元。该项目是集农村社区、旅游观光、文化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又称“163”建设规划,即:围绕“殷商文化、朝歌风情”为主题,构建农家客栈区、商业街区、文化展示区、演艺广场区、度假酒店区、旅游风景区六大项目,实现创建特色旅游小镇、殷商文化产业园区、商业旅游集聚区三个目标。以此为平台,引导山区群众搬出山区、进入园区、服务景区,实现就业创业、生态环境改善,公共设施齐全、生活品质提高等目的。

到2014年6月,灵山街道办事处所属的2000余户像徐金合这样的农民,将成为灵山小镇的主人。他们搬入新居之后,可以利用自家的房屋开办小客栈、小商铺、小饭店,依靠产业脱贫致富。

张文成认为,灵山小镇美丽乡村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客流量30万人,年营业收入6000万元,纯收入约1000万元。项目通过“三员三小”形式,即“景区工作人员、公司雇员、群众演员,小客栈、小商铺、小饭店”等就业创业平台,让农民主动参与其中,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服务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型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

算好“两本账”,为统筹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美丽乡村建设要首先考虑“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省综改办主任张中亮对此有着深入的思考。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算了这样“一本账”:目前,河南省拥有乡镇数量2300多个,行政村约4.8万个,不考虑纳入县(市)城市规划的城镇数,全省乡镇数约为1800个,这些乡镇及其辖区内的村落承载着全省60%的农村人口。按照人口流动规律,未来几年,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特色产业村将成为农村人口的主要集聚地,如果每年集中财力建设200个左右的美丽乡镇,到2020年,全省80%左右的乡镇可以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6成以上的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美丽乡村建设还要考虑“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对此,张中亮算出的“第二本账”让记者如释重负。他说,解决这个问题重在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聚合效应。以2013年为例,一方面,中央和省财政安排河南省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约23亿元,加上市县配套资金,各级财政安排的奖补资金规模达到了30亿元。同时,可以统筹整合的各类涉农资金也可以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可整合的支农资金规模约为160亿元。这160亿元的支农资金与30亿元的奖补资金整合起来,捆绑使用,财政可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规模将达到190亿元。利用这些资金,每年集中扶持200个乡镇的美丽乡村项目,是基本有保障的。在此基础上,各地通过财政杠杆的撬动和引领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可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张中亮表示,根据拆旧建新、占补平衡原则,美丽乡村建设在不占耕地的前提下能节省出一批土地。这些土地或纳入城镇发展规划,或复垦后发展现代农业,雕琢“天下粮仓”,意义重大。

编辑:钟必攀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