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湖北:加快统筹推进城乡医保一体化建设的建议

2014-01-17 09:18:44  来源:湖北网  作者:SystemMaster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而统筹推进城乡医保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是实现基本医保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从对襄阳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建设情况调研看,加快统筹推进城乡医保一体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基本问题及分析

襄阳市参保(合)人数基本全覆盖,统筹互济基金支付增强,监管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基层卫生事业不断巩固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管理体制极不适应。一是潜在“两个冲突”。一方面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继续双轨运行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冲突,无法体现基本医保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抢占医保资源,造成参保人数和覆盖范围上的交叉冲突。二是显在“四个重复”。具体反映在城乡居民重复参保、医疗费用重复报销、财政资金重复补助、经办机构和信息系统重复建设,导致统筹基金流失、经办资源浪费、行政成本过高、监管制约弱化。三是加大“一个负重”。不仅现行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不统一,而且9个县(市)区的新农合也各自为政,增加了医务人员掌握执行医保政策的负重,特别是市三大医院医务人员被政出多门的医保搞得焦头烂额。

(二)村级“网底”濒临破裂。在推进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把村级医疗服务的人才队伍作为重点建设,使得村医处于后继无人的破裂边缘。

(三)医保经办工作力不从心。一是经办超负荷。如襄阳市医保局现有工作人员32人,实际在岗人员仅有26人,人均承担服务对象从2003年的1.47万人增加到现在的3.04万人,工作量超过省政府文件规定的3-4倍。二是专业人才缺乏。如襄阳市医保局至少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医学、计算机、财会人才18人,而实际只有6人。各县级新农合办公室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则显得更少。三是法律保障滞后。到目前为止,国家没有制定医疗保险法,致使医保行政不具执法强制效能,给医保政策的贯彻落实带来多方面阻力。

(四)医疗服务违规行为频发。一是违规办理入出院。以赠送鸡蛋、代金券等,诱导一些可在门诊观察治疗的患者住院。以住院费超过医保核定为由让患者提前出院。二是违规过度医疗。主要是不合理用药和不合理检查。三是违规造假套取基金。在治疗项目上造假、在医用材料上造假、在住院病历上造假。仅2012年襄阳市医保局抽查就稽核出造假病历34起,涉案金额29.36万元。

(五)“重治轻防”观念难以转变。一是作为主导方面的政府,重视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但忽视了健康教育宣传和慢性病职业病防治工作。二是作为主体方面的群众,自我健康保护意识淡薄,不注意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生病后把健康交给医院和医生,可谓得不偿失。三是作为主治方面的医院,从商业化利益考虑诊治的多,主动宣传健康保护常识的少。

二、对策与建议

襄阳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我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统筹推进医保经办一体化。研究出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有机整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医保经办“三统一”。一是统一经办管理体制。要把医保局和新农合办合二为一,由一个部门承担管理职责,建立精干、高效、便捷的经办运行体制,以加大监管服务力度。二是统一经办医保政策。实行参保缴费就医“一卡通”,以方便参保人员就近缴费、选择就医。三是统一经办信息网络。实行门诊住院医疗、电子病历信息网络化。

(二)统筹推进基层医疗服务一体化。一是打牢村级(社区)医疗服务这个根基石。尽快把村级(社区)医务人员纳入基层医疗事业单位编制之内,尽快完成村级卫生室的达标建设。二是坚固乡镇医疗服务这个桥头堡。力争使每个乡镇卫生院都配备2名以上全科医生,增强乡镇医疗服务的硬实力。三是扭住县级医疗服务这个牛鼻子。进一步探索县级医疗机构带动乡、村两级机构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基层医疗技术服务均衡化。

(三)统筹推进医保能力一体化。一是统筹强化医保监管服务能力。首先要确定医保经办机构人员的编制,其次要尽快制定基本医疗保险法,第三要推行医保政务公开。二是统筹强化医保救助能力。三是统筹强化药品保障供给能力。

(四)统筹推进预防疾控一体化。一是持久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制定《全民健康教育宣传实施办法》,使健康教育宣传进学校、进社区(村)、进医院、进家庭。二是加强县、乡、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三是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职能。四是加大预防疾控的投入。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