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10点,安澜镇坝上村标准化卫生室窗明几净。3位村民坐在条形凳上等候乡村医生张廷贵为他们看病。“2013年9月刚把卫生室装修好,国庆节后我就正式入住了,现在不用在简陋的土墙房里给村民们看病了。”张廷贵说。
得益于标准化卫生室项目的实施,扎根农村行医20年的张廷贵终于实现了在宽敞明亮的卫生室里坐诊的夙愿。
在全区,类似的标准化卫生室将新增83个,2013年建成的有71个,这些新卫生室的选址都是在偏远的农村,让当地卫生条件差的乡村医生搬进“新家”,更好的服务周边村民,有效改善了农村的医疗条件。
标准化“新家”配置齐全
来到安澜镇坝上村,新修建的村卫生室在路边格外醒目。卫生室面积不小,80平方米被分割成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和药房,雪白的墙面,宽敞整洁的房间,办公桌、药柜、椅凳、病床配置齐全,各种标识规范清晰。
“本村及附近村社的乡亲都会找我看病。”穿着白大褂、戴着乡村医生资格证的张廷贵坐在崭新的卫生室里高兴地说。家住坝上村的张廷贵,在乡村医生这一行一干就是20年。在搬进卫生室之前,他坐诊地点是自己每月花200元租的一间土墙房子,只有30多平方米,房子老旧、设施简陋,但为了能让附近的村民就近看病,张廷贵在这个简陋的土墙房子里坚守了5年,赢得了村民们的信赖和赞誉。
回想起以前给村民看病的日子,张廷贵打开了话匣子,他说:“那时的条件有限,破旧的土墙就是健康宣传栏,木门上的钉子就是输液支架,一个听诊器和一个血压计就是卫生室的医疗器械……”
而如今,新的卫生室专门设置了独立的观察室,“现在卫生室的环境好得多了,我们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因感冒前来就医的一位村民笑着说,现在卫生室的条件好了,村民看病也更放心了。
新的卫生室是我区为改善农村就医条件,免费为乡村医生提供的办公场地。说起这个“新家”, 张廷贵脸上总是挂满了满意笑容,而更让他高兴的是,村卫生室还将配备电脑,为此,他在工作之余,一有空就找机会学习上网,了解最新的医药知识。“有了电脑,就可以在村卫生室里直接查询村民们的健康档案,了解病人以往得过什么病,还可以把最新的病历加上去。”张廷贵说。
基本药物制度群众得实惠
“张医生,我感冒了,不但喉咙痛,而且还流鼻涕。”邻村的赵大姐来到卫生室看病。张廷贵仔细检查后,确定了病因和药方,开始给她抓药。
赵大姐告诉记者,她是张医生的“老病号”,身体经常犯点小毛病,“新卫生室距离老卫生室只有100米的距离,我们来看病也和以前一样方便。而且现在看病吃药花钱少了,这半年下来我差不多省了500多元的药钱。”拿到药后,赵大姐接了一杯温开水,现场服了一剂药,“新卫生室干净又宽敞,小病在这里看就可以了。”
短短一天时间,张廷贵陆续给6、7个人看了病。从处方笺上,记者发现,几位病人的医药费均在20元钱左右,如果是只需吃点药的小毛病只花了几块钱,需要输液的则贵一点儿,但最多也在50元以内。
张廷贵说,自从国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乡村医生用药全在基本药物范围内。“进价多少,卖价就是多少。”为维持乡村医生的生计,每月乡村医生都能得到国家给予的30%的医药补贴。
张廷贵说,村里有患肺气肿、慢性胃炎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这些长期服药的村民省下了不少钱,受到村民们的好评。
全区将新增83个村卫生室
记者从区卫生部门了解到,村级卫生室是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络的网底,承担着农村疾病预防、育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为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优质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2008年底,我区启动了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工作。按照重庆市相关规定,我区将新建83个村卫生室,2013年共建成71个,其余预计在2014年上半年建成。
据介绍,我区新建的标准化村卫生室面积不低于85平方米。同时,做到功能分区合理,诊断室、治理室、药房和观察室四室分开,还配备了库房,并保证通风和采光。
在全面完成村级卫生室建设后,区卫生部门还将通过培训等,提高乡村医生的水平。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和信息网络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就医环境,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保护群众的身体健康。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