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湖北省武汉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组织26位武汉市人大代表开展专题审议,审议对象是《关于武汉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以下简称计划报告)与《关于2013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的决议草案》(以下简称预算报告)。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武汉市人大首次专题审议政府预算报告和计划报告,旨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大代表对政府各项工作的监督。
财政不能过多依靠罚没与税收
2013年,武汉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罚没收入为5.55亿元,为年初预算的84.3%,下降32.4%;2014年,武汉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拟安排罚没收入5.65亿元,增长1.8%。
武汉市人大代表、中商集团总经理熊佑良认为,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把罚没收入作为重要收入之一,值得商榷。
“这项收入用于其他预算中,是对的。但如果社会进步了,遵纪守法的人多了,这个收入就会越来越少,而我们的其他预算中又需要这部分支出,怎么办?”熊佑良指出,这会导致有关部门为了完成罚没收入指标而罚款、滥罚款,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熊佑良建议,最好是把罚没这一块收入作为一种奖励社会进步行为的基金,既可以避免预算收入的踏空,又能保证弘扬社会进步的人和事有经济手段来支撑。
“每年这笔钱是否用得完都不受制约,财政也有了一个专项资金褒奖社会进步事业和具体事项,何乐而不为?”熊佑良说。
同样是对预算收入安排有所担忧,武汉市人大代表、青山区国税局局长陈彬认为,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不能过多依靠税收收入,以免计划落空。
2013年,武汉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3.06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税收占81.55%,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又占到税收的56%以上;2014年的预算安排中,税收收入平均增长12.7%,非税收入增长11.9%。
陈彬认为,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峰值高点,房地产税收可能难以长久支撑高速增长。因此,市本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安排平衡情况可能难以靠税收保障。
“三公”经费与专项资金应更透明
预算报告写明:“2013年1月至11月,105家市直单位‘三公’经费支出比上年同期下降16.5%,其中因公出国费用下降23.3%,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用下降11.7%,公务接待费用下降33.8%。对市直部门办公用房修缮支出、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国内差旅费等支出按年初预算压减5%,节约行政运行经费3532万元。”
对此,武汉市人大代表、武汉理工大学审计处副处长陈晓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意”:预算报告中只有“三公”经费节约的数据,没有实际支出数额,没有对比分析,只是在“玩文字游戏”。
陈晓芳指出,预算报告的部门预算将“三公”经费放在“商品和服务支出”科目内混合计算,不合理,应该单独列支才清晰明了,便于监管和控制。她建议,将“三公”经费单独列出来详细编制,才能真正实现“让公务员过紧日子,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武汉市人大代表、东西湖区财政局局长周本奇则“挑刺”说,预算中专项资金名目过多、规模小且分散、存在部门利益化倾向,也加大了区一级财政支出负担。
周本奇建议,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应该开展利用情况的绩效评估;另外,专项资金分配不应是“平均摊大饼”,而是根据绩效考核、资金使用情况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分配,学习、探索借鉴外地专项资金的竞争性分配模式。
周本奇的发言得到了武汉市人大代表、江汉区财政局局长杨向农的赞同。“预算报告中对专项资金安排得太多,应该采取竞争性分配策略。”杨向农说。
改变报告“天书”面孔让人人可懂
“不是说你预算报告做了多少页,越详细越好,而首先是要代表们看得懂。”在现场参加审议的多位武汉市人大代表提出,预算本身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是拿到人大会议审议时,很多代表并不是专业人士,很难在很短的会期内看懂报告并给出合理建议。
“哪些是静态的收入和支出,哪些是动态的;哪些是标准的,哪些是破例的,最好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代表们一目了然。”熊佑良指出,预算报告还要注意详略得当,这些预算是否合理,多少合理,要阐明清楚,要不然代表们拿到报告像看“天书”,审议起来只好人云亦云。
“报告最好像傻瓜相机那样,人人都会用,而没必要知道数码成像的复杂原理。”多位武汉市人大代表建议,预算报告做得更通俗易懂,审议过程才更显公平。
陈晓芳也建议,报告里有些数据尽量用图表格式,让代表们审议时一目了然。
武汉市副市长贾耀斌率政府财政、发改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两个报告的专题审议会。他说,代表们看得很准、立意很高、看得很远,有助于改进政府工作,将在后期报告修改中吸收代表们的意见,完善预算编制,使其更加符合武汉发展实际。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