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清晨,冬日里难得的明媚阳光洒满大地,前往自己在接龙镇承包经营葡萄园的陈先生,刚过接龙高速路收费站,便打开了前排的车窗,然后做了一次很陶醉的深呼吸。他说,这里的空气是甜的。身为一名定居在水泥丛林中的都市人,陈先生十分享受每天早上的这几十分钟路程。他打趣地说,从住处到葡萄园,这一路与青山为邻,绿水作伴,就像自驾游一样。
作为重庆主城九区中农村面积最大、“三农”问题最复杂,城乡二元结构最突出的巴南,一直在摸索着一条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破解“三农”问题的发展道路:在装满农民的“钱袋子”、丰富重庆的“菜篮子”的同时,还要打造巴南人民的“花园子”。近年来,在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完善后,这一思路被冠以了新的称谓:都市效益农业。
发展都市效益农业有几个关键问题亟须解决,那就是基础设施的完善,农业产业的升级,以及效益的提升。巴南在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集约化投入、引进做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突破单一经济模式等方式,实现了农业特色产业的上档升级,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都市效益农业”的发展路径,让全区的农业活了,农村美了,农民笑了。
基础设施跟着产业走
集约化投入奠定现代农业基础
今年3月,二圣镇迎来了第六届梨花旅游文化节,市民热情高涨,在天坪山茶山梨园风景区,大批游客在梨花海中游玩,他们有的呼朋唤友在娇艳的梨花下摄影留念,有的席地而坐在梨树下喝茶看书,享受春日阳光。清新淡雅的梨花也让游客们深深陶醉。
从二圣场镇到梨园的路上,山势蜿蜒起伏,满眼千树万树的白和着油菜花的金黄,加上闪光的水塘和瓦舍农家,宛如世外桃源。梨园所在地集体村一年比一年热闹,然而在11年前,这里却是大家眼中贫穷落后的小山村。
“这份繁荣背后,既有农民自谋出路的智慧,也有政府在背后助推。”二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02年,集体村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发展起南方早熟梨,2007年起,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修建了蓄水池、山坪塘、排灌沟渠等基础设施,并修好了15公里沥青公路,成立专业合作社,此后每年各举办一次梨花节和采梨节,走上了“都市效益农业”发展之路。
不仅如此,在二圣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我区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000多万元,集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茶叶等四大特色产业基地,完成土地放坡整形6000多亩,挖填土石方25万余立方米,并高标准修建了大量的便道、灌溉管网、山坪塘等,一举改变了整个园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随着园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吸引了大批农业龙头企业落户,这些企业带来数倍于政府投入的资金,进一步改善了这一区域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条件。
“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以往,我区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虽然年年都在增长,但并没有根本性地改变全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区农委相关负责人说,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这些来自农业、水利、林业、供销、扶贫等各方面的资金,没有集中使用,从整体看,这些资金发挥的效益不高。
但随着资金集约化投入,这一状况正在快速改变。根据“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到哪里”的要求,今年,我区5亿多元涉农资金,全部由区里统筹使用,围绕“3+5”产业集中投入。
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受益的绝不仅仅是集体村,也不局限于二圣镇,到过巴南农村的人,对于这里正集中出现的一系列转折性、标志性的重大变化不会陌生。今年以来,我区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完成机耕作业95万亩、机收6.64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和生态综合治理2.34万亩;建成蔬菜钢架连栋大棚3608平方米、钢架插棚18200平方米;完成2000亩基本口粮田、1.03万亩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12万亩(含复种),总增产节支1689.69万元;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秸秆腐熟还田14.06万亩,施用秸秆腐熟剂281.23吨。在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我区组织实施262公里建设任务,完成美丽乡村和市级新农村示范村60余户农家环境整治、600立方冷藏库、4个卫生厕所、30余个钢架大棚、3公里生产便道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20户。
龙头企业示范带动
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区农委一负责人对都市效益农业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传统农业是提篮小卖,有什么种什么卖什么,而都市效益农业不仅是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而且要名、特、新、优,这当然离不开“龙头”的示范和带动。于是,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后,巴南开始大力引进各类农业龙头企业。
为此,我区进一步制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在二圣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通过土地流转、金融担保、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先后吸引了重庆坚特农业、重庆徳众农业、重庆农景园场等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共流转土地12000余亩。这些大型龙头企业的入驻,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仅徳众农业就投资2.3亿元,发展了数千亩花卉苗木和特色水果产业。
同时,我区还积极扶持壮大已有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农综开发产业化经营补助资金,为二圣茶业、传名花椒,建立起了优质绿茶生产线和保鲜青花椒生产线。另外,我区还依托项目支持,帮助企业建设“天天线万亩茶叶基地”(天枰至天星寺)等,使原有的茶叶、花椒、早熟梨、蔬菜等产业实现了上档升级。
目前,我区已相继涌现出巴南银针、巴渝银针、传名花椒、天润豆干、南泉挂面、樵坪米业等特色农业品牌。其中二圣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土地利用率已达90%,农业年产值超过1亿元。
农业产业“接二连三”
休闲观光农业效益凸显
今年以来,巴南的田野上,大片金色的油菜花、白色的梨花、粉红的桃花……竞相怒放。同时,持续近半年时间的巴南美丽乡村果蔬嘉年华吸引了大量巴南市民和外区游客来凑热闹。
采摘园、农家宴、特色乡村文艺表演与之遥相呼应;果园淘鲜、舞龙耍狮、非遗展示……人们或驻足欣赏,或动手体验,或高声喝彩,欢笑声、音乐声、击鼓声,各种声音汇聚成一首动听的农业旅游交响乐,巴南的乡村成为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公园。
像这样的农业节会活动,我区每年都有不少:荷花节、梨花节、五布柚采摘节……近年来,我区围绕各项产业,举办了一系列特色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业节会活动,一年更比一年火,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日益凸显。
今年,二圣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举办的梨花节、采梨节,两节销售收入达1000余万元,农家乐等三产收入超过300万元;鱼洞的乌皮樱桃节,提升了樱桃售价,使当地果农户均收入达2万元。同时,依托产业优势,我区观光体验农业也逐渐兴起。南泉乡土恒生态园开办起主城首个“开心农场”。目前,我区已有农家乐、生态农庄等各类休闲观光经营体400余家。
“身处‘钢筋水泥’中的市民渴望绿色,渴望回归自然,渴望碧水蓝天,而郊区农村那赏心悦目的农田、果园、林塘、农耕展示,正是人们放松心情、愉悦身心的最佳去处。这种大城市日益展现出的对农业多功能的强烈需求,激发出农业旅游巨大的市场潜力。”区农委负责人表示,按照市里“都市效益农业”的布局,巴南将立足自身产业优势,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把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功能发挥到极致,大力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挖掘出最大效益,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本版文字由 记者 舒晴采写/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