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全国各地加快城乡一体化,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宿城区城乡统筹试验区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有效、贴心的尝试,让群众“进得来”,也能“留得下”,有尊严地享受着城里人的生活。
宿城区屠园乡新路村消失了,哪去了?
如今,全村的居民住在一个小区内的5幢居民楼上。眨眼间,村民变成居民,虽说家家户户都被一道道防盗门隔开,但这道铁门隔不住几十年的邻里情。
上街买菜购物、去学校带孙子孙女、饭后打牌和唠嗑……只需吆喝一声,就有熟悉的老邻居打开房门走出来,热情地同你前往。
去年,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实行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宿城区城乡统筹试验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城乡统筹发展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启动“小菜园工程”、成立红白喜事之家、设置周转房、降低门槛创业……
小区外面租菜地随便种,凭什么?
这几天,住在屠园乡古山河小区的王秀梅,说起搬入新家的感受,她直言已经逐渐适应城里人的生活。例如进门换鞋这一点,王秀梅用了一个星期才适应过来,如今已经成了习惯。
王秀梅原本是屠园乡新路村的村民,房屋被征收后,全家拿着10万元的补偿款,在古山河小区买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三室两厅。12万元的房价加上4万元的装修费,王秀梅花16万元后,一家子高高兴兴地住进了新家。“以前做饭、烧菜,大葱、香菜、生姜等辅料都是随手从自家的小菜园摘的,如今需要去菜市场上买,这才觉得处处都要花钱。”王秀梅笑着告诉记者,现在看见有人种地,自己也想上前弄几下。
王秀梅手痒,因为她的栽种情怀。在古山河小区内,很多新居民都有这种情怀。
给每位居民提供一个小菜园子,让他们在家门口种植一些蔬菜、瓜果,“小菜园工程”成为试验区降低居民生活成本的贴心尝试。“试验区在小区南边租了200亩地,以转租的方式零差价租给愿意承租的居民,按每户1分地进行规划建设小菜园,满足安置群众吃菜需要。”随行的古山河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刘加伟解释道。
宿城区城乡统筹试验区党工委书记陆军告诉记者,试验区总面积228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包括中扬、屠园、仓集(现托管给洋河新区)三个乡镇。这三个乡镇的共同点是又贫穷又落后。
贫穷在哪?三个乡镇处在成子湖片区,贫困人口3万人,占宿城区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省定经济薄弱村19个,占了全区二分之一。落后在哪?2011年以前,这三个乡镇在全市108个乡镇街道分档竞赛综合排名一直在倒数15名之列。
如今,试验区群众安置协议全部签订完毕,计划在三年内建设安置房不少于1.8万套、拆迁安置群众不少于1.8万户。目前,仅古山河小区已入住1985户居民。
特困户住小区还包工作,真的吗?
幼儿园、医疗中心、敬老院、超市……走在小区里,居民三五成群地在小区休闲广场上聊天,孩童在娱乐场上嬉戏打闹。社区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让每一位搬进来的居民感受到高质量的生活保障。
在小区的西南边,一排写着“红白喜事之家”的红房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什么是红白喜事之家?刘加伟道出其中的秘密。原来,当小区居民家里遇到喜事、丧事的时候,小区免费提供几间房子给居民用于宴请亲朋好友,房子里还有免费提供的桌子和椅子。
“这几个房子用处可大了。”管理着安置小区的物业,刘加伟深知其中的酸甜苦辣。“在农村,谁家遇到了红白喜事,一般在空地上搭个简易棚子就行了,很少有人会订在饭店,在农村最不愁的就是有地可用。而住进小区最愁的就是没地搭棚子。小区有了红白喜事之家,像这样发愁的事情也就轻松解决了。”刘加伟说。
拥有天然气管道、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的安置小区,配套设施齐全,很多村民高兴地住了进来,但那些没有钱买房的特困户又该怎么办?46岁的王克辉是新路村最困难的一户。他身体不好,妻子智障,两个孩子还在上学,经济十分困难,在村里只有一间简陋瓦房,用补偿款根本买不到小区新房。
像王克辉这类的特困户怎么办?陆军说,试验区针对贫困户、特困户,建设面积50-60平方米周转房,统一装潢,搬进即可入住。目前,一期安置小区建设周转房150套,完成选房及入住困难群众20余户。
在58幢402室王克辉的新家,记者发现他家里有社区统一配置的家俱,厨卫用品也一应俱全。
“这个新家是社区给的,连租金都不要。”王克辉笑着告诉记者,“如今家有了,还有班上了”。
一个月能拿多少钱?他给记者算了算。目前,王克辉负责小区保洁工作,一个月800元,帮试验区管委会清理垃圾,一个月100元,低保户一个月240元,家中三亩地每年租金有2400元。“过去每个月只有低保,现在每个月能拿到上千元。生活逐渐变了,我们也敢放心在小区住了。”王克辉说。
家中有活干在外想回家,可信吗?
解决居民居住成本问题、解决特困户入住问题、解决小区管理问题……在千方百计地让群众“进得来”的同时,如何让他们“留得下”,这成为试验区在启动之初便思考的问题。
住在宿城区中扬镇富康佳园小区的赵古泽很高兴,他高兴的是老伴在小区附近的捷锋帽业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一个月就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一时间成为小区里居民们常挂在嘴边的乐事。
赵古泽的儿子赵小军一直在杭州打工,如今他也嗅到了商机,打算回家创业。赵小军说,住进这么好的小区,父母再也不用整天和黄土地打交道,一家子也都有了经济收入。自己也不想在外面漂着了,是该回家了。
这几天,赵小军就在跑贷款的事。贷款的过程也很简单,由于试验区出台了“康居快易贷”政策,每户可贷款3-5万元。在为农户统一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后,赵小军就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向银行抵押贷款,把“死钱”变“活钱”。
“3-5年后,试验区内各小区将达1-2万人规模,从土地中‘洗脚’上岸的大量劳力必须尽快分流到工农企业,否则农民钱袋子瘪了、闲人多了,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人住进来了,但找不到工作;老人被迫留下,却留不住年轻人,那么社区和养老院有什么区别?”陆军感慨道。
目前,试验区已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一批“三来一加”、农产品深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1500余人就业。屠园西甜瓜基地、中扬水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也在加大培育力度,项目将解决一批有体力而赋闲在家的“5060”人群。
如今,在试验区,工业反哺农业的成效在逐步显现。据统计,2012年试验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370元,增幅达15.6%,高于全区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到今年底,可基本达到全区平均水平。试验区最终也将实现“三个80%”的目标,即80%的农民到镇区集中居住、80%的土地进行大规模流转、80%的农户入合作社就业。
如何评价试验区的发展成效?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就是:集中居住好,蚊虫不叮咬,媳妇不难找,上学不用跑。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