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城乡统筹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乌当区把城乡一体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通过搭建核心城区与各中心集镇联动发展的基本格局,助推示范小城镇建设,构建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初步形成以城带乡、融合发展的城乡建设新格局。
合理规划
打造城镇协调发展格局
自成为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县以来,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乌当区积极构建层次清晰、互为支撑、产城融合、功能配套的城镇协调发展格局——以贵开路和马百线为主轴,构建以新天老城区、奶牛场、洛湾、东风四大组团为核心城区,各中心集镇联动发展的城市基本框架。
其中,核心区以贵阳东北城市干道内100平方公里新天城市组团区范围为中心,以东风片区为产城一体化先行试点,整体实施产城一体化战略,对新添寨、奶牛场、云锦洛湾、三江农场、宋家坝和阿栗片区进行统一规划和配套建设,建成集生态功能、产业功能、城市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城市组团,辐射带动全区城镇体系整体建设。
集镇群是指围绕贵开路、马百路及贵阳东北绕城高速公路沿线节点集镇,因地制宜,完善集镇市政基础配套设施,提高集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向集镇适度聚集。
目前,乌当区已规划并启动建设承接“核心组团区”的卫星集镇群,并以打造“泉城五韵”国家4A级景区和南明河下游沿线市级“美丽乡村”示范带为重点,加快特色产业村寨建设,构筑承接集镇功能的产业寨群落。
产城一体
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
“羊昌环线路网明年全线竣工后,将把沿线的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农特产品商贸物流基地和生态工业区等产业园区连成一线,实现互通。”乌当区羊昌镇镇长张明宏说。
作为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羊昌镇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致力于建立交通枢纽型经济格局,在产业谋划上逐步形成“双核、两翼、多环”的全新镇域产业格局,即以羊昌村、马场村为核心,以羊新工业走廊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科技功能区为“两翼”,并包括居住行政环、服务产业环、生态涵养与文化旅游环等。
“环线路网的修建,将进一步带动环线内外约4000亩土地的开发,使羊昌的城镇面积从原来的不足1平方公里扩大到5.3平方公里。”张明宏说,这将为羊昌镇调整功能分区、优化产业布局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在环线东部,依托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的落户,羊昌镇积极引进配套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链。在环线南部,该镇布局农特产品商贸物流基地;在西南部,依托迎风水库建设中心敬老院,构建生态养生区;北部则在豫章书院基础上建设国学文化基地,发展文化旅游。目前,羊昌示范小城镇21个项目建设均进展顺利。
引入资源
构建新型农村经营体系
“要打破农民增收的瓶颈,就只有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让土地价值得到最大程度释放。”新堡乡党委书记班举明说。
依托区位、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新堡乡今年明确了“生态立乡、旅游富乡”的发展战略,以打造“泉城五韵”乡村精品旅游示范带为契机,积极引入境外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引入贵州鑫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堡乡马头村流转村民的1500亩土地用于发展“金手指”葡萄产业,前景广阔。“粗略估算,今年马头村挂果的300亩‘金手指’葡萄共卖了200多万元,而在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下,300亩土地获得的最大产值是30万元。”班举明说,在葡萄园打工的村民每天还能获得80元到100元不等的收入。
以特色产业为依托,新堡乡不断完善“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先后引进贵州元浩、贵州鑫隆、贵州威门药业等1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以棕榈为主的苗圃盆景培植、以“金手指”葡萄为特产的优质水果、以铁皮石斛为主的中药材等十大特色种植基地,不仅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也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保障。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