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内蒙乌海: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建设富裕乌海

2013-12-13 09:32:38  来源:乌海日报  作者:永强

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建设富裕乌海

我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国内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地级市之一。

自2004年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近十年来,我市从最初简单的免除税费、更改户籍,到后来逐步在低保、医保、养老、教育、就业、住房等领域逐年加大投入,制定更加优惠政策,实现了城乡同等对待、同步发展。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夯实城乡发展一体化基石

我市农业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截至上世纪末,全市耕地面积保持在10万亩左右,农村人口5万多人,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到1%。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我市具有国内大多数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农业比重小,农区人口少。

立足于用城市化思维解决农村问题,用工业化思维解决农业产业问题。

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一直以来,我市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七成左右。近年来,在资源相对丰裕的时期,坚持“壮年”转型,及早谋划产业转型,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以工业的发展反哺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

目前,我市经济格局已由一煤独大转变为多极支撑。全市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两大支柱产业产能分别达到2000万吨和120万吨,煤炭开采、洗选等传统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3.5%,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90%以上;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2%,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8%。

全市加入到合作组织的会员占全市农区居民总数的65%左右,葡萄种植温室化、设施化比例达90%以上。同时,我市充分激发非公经济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活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达到2.4万户,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户数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8%。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总量的61%,从业人员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79%,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税收占总税收收入的65%,非公经济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增加就业、扩大投资和消费的主力军。

近年来,我市还加快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提速增效,目前已建成大型综合物流园项目6个、汽车4S店24个,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为49%。传统商贸业进一步发展,引进了沃尔玛、万达广场、维多利等一批国际国内大型商贸业项目,逐步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商贸中心。金融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金融对税收贡献率达到7.66%。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升级情况,是衡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指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中,我市通过不断加大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坚持走以工促农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以城带乡、共同发展。2012年,乌海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447元,居自治区第四位,是2003年的3.8倍;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2429元,连续七年居自治区第一位,是2003年的4倍。

以推进城市转型升级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有效载体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市城镇化率达到94.1%,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4位,在自治区排名第1位;城镇化质量居全国第62位,在自治区9个城市中排第3位。

作为一座新型工业城市,我市建市之初就是城市建制,农村(区)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均集中在城区周边,城市化水平较高。近年来,以“乌海湖”形成为契机,我市坚持“人口向城区、向湖区集中”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环境,逐步由工矿服务型城市向功能完善、风光独特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变。

“先有矿后有城、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历程,使我市城市规划滞后、基础设施欠账多。近年来,我市先后聘请国内一流专业规划机构完成各类专项规划100余项,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规划发展的一体化。目前,全市集中供热普及率为82.5%、供气普及率为79.2%、生活垃圾处理率为85.4%、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2.6%;建成连接三区的城际快速通道并延伸至周边地区,110国道黄河大桥、乌海湖大桥、荣乌高速公路乌海段工程正加快建设,乌海机场航线增至11条,旅客吞吐量突破40万人次;加大“数字乌海”、“科技防控”建设力度,建成智能交通信息系统,成为自治区唯一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我市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累计投入造林绿化资金40多亿元,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仅2013年,我市用于绿化造林及配套设施的资金就达23亿元,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7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8平方米。

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煤矿和工矿区棚户区,居民居住房屋简陋,生活环境比较差,与中心城区形成很大的反差。城市内部二元结构是制约我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近年来,我市致力于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启动实施了全区最大的煤矿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涉及棚户区5.1万户15.1万居民,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3。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投入164.7亿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9.1万套,基本建成6.6万套,5.3万户居民喜迁新居。同时,我市按照“转移、减少、集中、富裕”的原则,积极推动农区、库区人口向城区有序转移,累计投入15亿元用于库区移民和城乡一体化补贴,目前共转移农区居民2.46万人,流转土地1.4万亩;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对于进城的农区居民和矿区、棚户区居民采取比城市居民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措施,让农区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也在逐步制定政策,创造条件,使符合条件的群众真正成为乌海市民,分享城镇化、现代化成果,实现人的城市化。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城乡发展一体化落脚点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发展成果更多公平惠及全体市民。近年来,我市按照“全覆盖、高标准、可持续”的原则,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占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始终保持在70%以上。

真金白银的投入,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筑牢群众的“幸福梦”。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始终把创业就业作为民生大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先做好高校毕业生、库区移民等困难群体创业就业工作,建成创业孵化基地7个,更多困难群众实现了就业再就业。2003年以来,全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9万余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4万人。我市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

我市创新城乡一体化的社保机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成并轨,农区居民享受全市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职工和居民医保住院费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5.7%和71%,进一步减轻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真正为老百姓撑起了健康“保护伞”。

我市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范围和人数,提高低保以及五保对象、孤儿集中和分散供养的标准,完善面向城乡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有效缓解了低收入人群“看病贵”的问题。同时,我市把扶贫脱困工作作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今年启动了全市最大的一项民生工程——“市民扶贫脱困工程”,用3年的时间,通过全市领导干部扶贫包联,保障1.45万名贫困人口享有教育、就业、住房、养老、医疗等十项公共服务,最终消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提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质量。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全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教育事业累计投入40多亿元,率先实现了农区学校与城区学校一体化标准、一体化管理,率先在全区实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人子女入学同等待遇,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保证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我市将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倾斜在文化民生上,着力打造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先后投入30余亿元用于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市文体中心、市图书馆、市科技馆、煤炭博物馆、蒙古家具博物馆,以及青山瀚墨园、法制公园等八大主题公园。目前,全市共有镇(办)文化站2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102个,实现了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乌海博物院和乌海当代中国书法馆等工程也在加紧建设,全市各级体育场馆、博物馆、学校体育场馆均向市民开放,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我市大力发展“市域一体化”公共交通,将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路网向农区和村庄延伸,让农区居民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累计投入1亿元补贴支持公交事业发展,建成市属三区及工业园区连接周边盟市的快速出行通道,形成了“一刻钟生活圈”、“半小时经济圈”和“一小时城市圈”。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下,我市将努力在新型城镇化、农区居民持续增收、生态环境优化、公共服务均等方面实现新的更大跨越,让城乡一体化改革成果更多普惠各族人民群众。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