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新市镇,街镇工业走廊的龙头组团,首个“中国家居(木业)产业基地”。
工业强镇,产业富民。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曾经的“农业镇”加速向“工业镇”蜕变。50余家中国门业企业百强、重庆市门业企业50强这里落地生根,提供了5000余个就业岗位,实现22亿的工业产值,带动了4亿元的社零总额。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市镇党委政府信心十足地提出:以工业为龙头,打造长寿城乡统筹示范镇。
企业投产 岗位激增——“就业洼地”成效明显
“我一家五口,在一个厂就业。”新市工业组团佳禾门业厂员工黄七告诉记者,以前没有产业,女儿黄建琴、儿子黄建平、女婿王志强不得不远赴广东、深圳等沿海城市打工,他和妻子左汝碧则成为“空巢老人”。前年,新市镇投产企业一次招聘900多人,其中既有木工、机雕等技术岗位,还有清洁工、门卫等勤杂工种,黄七和妻子在佳禾门业找到了保洁的工作。随后,儿子、女儿、女婿都陆续返乡,都在佳禾门业找到了合适的工作。黄七说,他和老婆扫地,女儿当贴纸工、女婿干下料工,儿子从事机雕,一家五口每月能挣12000多元。
据统计,新市镇投产企业已达26家,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5000个,算上园林绿化、道路管网、厂房修建等建设项目,新市工业组团累计用工已突破万人大关。就业岗位的大幅增加让曾经背井离乡的村民们开始返乡就近就业。
据了解,依托新市工业组团,镇政府已回引3500余名农民工。明后两年,新市工业组团的投产企业将增至40家,至少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工业发展的综合社会效应越来越明显。
人气集聚 三产提速——“镇域经济”日渐繁荣
夜幕降临,新市场镇紫竹宫火锅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产业工人围桌而坐,觥筹交错。80平方米的门店显得狭小而拥挤。老板娘肖素英说,工人随着企业走,人气起来了,生意好做多了。
肖素英告诉记者,2010年开始,伴随着工业园区的大建设,冷清的生意逐步有了起色,迈入2011年,原本宽敞的门店显得有些拥挤,还常有“包场”,2012年时,八九十平方米的店面已完全不能满足客流需求,让她诧异是的,店里拿着图纸、操着外地口音的生意人越来越多。今年开始,整个场镇的生意都红火了起来。水果店、烧烤店、五金店、服装店、日杂店、小旅馆如雨后春笋般显现。
随着工业企业投产,产业工人增多,新市镇的各项经济指标不断攀升。201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仅409户,截至2013年11月底,全镇个体工商户已猛增至890户。社零总额也从7066万元增至3.5亿元,GDP从4.2亿元增长至9亿元,工业总产值从5.5亿元增长至22亿元。
产城融合 产城互动——城乡统筹渐行渐近
新市镇组织委员樊晓君介绍,新市工业组团规划面积2.38平方公里,现在完成开发建设1.6平方公里,2015年前将全面完成开发建设。目前,园区集企业生产、商务办公、职工生活于一体,既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产业工人生活质量,新市工业急需生活配套。
为此,“盈地·新科园”项目应运而生。规划在新市场镇修建占地94亩的综合服务区。兴建行政大厅、高层写字楼、高层生活公寓、商业门店、酒店餐饮、便民超市、休闲娱乐、银行金融项目,满足行政管理、居住、商贸金融等多元化功能。
樊晓君说,“盈地·新科园”项目不仅满足了工业配套,而且有利于新市场镇提档升级。据测算,“盈地·新科园”项目的总建设量约10万方,能满足二产向三产的延展,而且能弥补新市镇基础设施落后、休闲功能缺失的短板,提升场镇形象,新增就业岗位,成为新市镇统筹城乡的重要载体。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