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甘肃清河现代循环农业园区:现代农业新画卷

2013-11-15 14:55:10  来源:甘肃新闻网  作者:金昌日

在村子里待了一辈子,永昌县水源镇方沟村村民陈兴彪怎么也没想到,村东头那片过去被沙漠吞噬的不毛之地能变了模样,能建起钢结构温控温室,能“长”出一排排日光温室来。而且,这些日光温室还深刻影响了他的生活——如今,他在这里面打起了工。

“这里一直是被沙丘掩埋的不毛之地,风吹沙子跑,枯死的沙枣林,倒在地上渐渐被黄沙掩埋。以前谁敢想,这上面能种菜?”在初具规模的永昌清河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技术创新管理区,陈兴彪指着一座座日光温棚对记者说。

深秋时节,走进永昌清河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区,面前广袤的土地上,一幅“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美丽画卷映入记者的眼帘,一个“一心三区三带”的现代农业园区已初具雏形。

新科技·新园区

来到永昌清河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技术创新管理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钢结构玻璃温控连栋温室,蔚为壮观。

永昌清河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黄继斌介绍说:这座温控连栋温室面积达6500平方米,具有内保温、外遮阳、强制通风、自动灌溉、自动施肥等功能,是整个园区的创新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中心。

一进入联栋温室,全玻璃设计立体、通透,而眼前的景象更是令人称奇:原本长在地里的蔬菜,竟然“爬”到了墙上、柱子、管道上。记者看到一排排整齐的“花架”,是由一排排管道组成,上面栽的不是“花”,而是各类蔬菜。不远处,一排排“蔬菜柱”、“蔬菜墙”上更是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看着一脸惊奇的记者,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其实这里种植的都是我们熟悉的蔬菜,芹菜、苦苣、空心菜等……为何它们会变得如此与众不同,这都是有‘秘密’的。”

秘密一,这里的蔬菜可以种在墙上、柱子上。通过管道供给植物生长的营养液,这种设计改善了传统种植模式,还能更好地利用空间。

秘密二,这里的“土”不是“土”。供蔬菜生长的“土壤”其实是由珍珠岩、草炭、蛭石等混合而成的栽培基质。普通日光温室都存在土虫病害的问题,一般种两三年就不能种了,如果连续种相同的作物则更差,而这种有机生态基质则可以循环利用,只要按需对其进行消毒和追肥即可。

“我们这里不仅有无土栽培技术展示,而且还能种植南方的‘奇珍异果’。”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南果北种区,一棵棵高矮不等的树木错落有致,郁郁葱葱,走近一看,每棵树冠下挂着番石榴、香蕉、木瓜等水果,让人产生身在南国的错觉。园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从外地引进30多种南方水果,虽然都还在试种,但效果都很不错。”

置身6500多平米的温控连栋温室,记者感受到强烈的现代农业气息,各生产间智能化控制温度,统一整齐的苗床可随时根据生产需要移动,仅几项功能的展示就让记者感慨不已。“整座温室共有无土栽培区、蔬菜育苗区、花卉生产繁育区、林木种苗繁育区等5个功能区。这里将成为全市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研发中心、培训中心、试验示范和推广中心。”黄继斌说。

走出大棚,放眼望去,日光温室区、陆地蔬菜区、花卉栽植区、苗木培育区等泾渭分明、纵横交错,与现代化的温控连栋温室相互映衬,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

据介绍,总规划面积130万亩的永昌清河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涉及水源镇和朱王堡镇,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而位于永昌县水源镇宋家沟村的永昌清河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技术创新管理区,按照规划,这里属于产业园区的核心区。

“我们的目标定位是通过35年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集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示范推广、名特优良品种引进、农业产业化生产、现代农业经营理念传播、新型农民技能培训、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黄继斌说。

新机制·新生活

说起园区的建设,以及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实惠,人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0年前,方沟村六社的陈兴彪曾经建过一座日光温室,后来他决定不再种了。“比起大田里的玉米、小麦,温室里种下的黄瓜、西红柿、茄子收入高多了,但是太让人操心了,实在辛苦,还有市场风险。”陈兴彪说。

如何让日光温室尽快成为村民们的致富项目?当看到由县上规划建设的永昌清河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拔地而起时,方沟村村支书李永庆、村主任朱安银等人眼前豁然开朗。

但这些大棚投资高,农民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怎么办?况且,对于建日光温室这件事来说,还不仅仅是个投资的事。

20133月,方沟村村两委班子依然决定由村上成立的永庆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出资投入500万元,入驻永昌清河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建设了6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种植、销售,雇佣本村村民进行日常管理。

随着60座日光温室拔地而起,农业产业工人应运而生。一天70元的报酬,让从未出门打过工的陈兴彪和村里其他6名村民一道被雇佣为日常管理人员,成了这里的产业工人;而到了种植、收获等农忙时节,还有很多村民也成了季节性产业工人。

洒肥料,扣棚膜,移植辣椒苗……陈兴彪又和日光温室打起了交道。不过,“这回种菜、卖菜再不用担心市场风险了,还学到了不少新技术,又能拿工资。”他笑着说:“前些年我种大棚,每一回卷这大棚卷帘,和媳妇一起上阵最少得卷近1个小时,现在有了这自动卷帘器,一拉开关,5分钟就好了。”

新科技、新机制带来农家新生活。如今,靠着沙滩上崛起的一座座日光温室,在方沟村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像陈兴彪一样,在家门口挣起工资上起班。陈兴彪这位农家汉子的上班时间是早晨8时到中午12时,下午1时到6时,一个月工资有2000元左右。

今年,合作社依托永昌清河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在现代农业新科技方面的示范推广优势,率先采用了无土栽培新种植模式,同时引进种植了34棚大棚葡萄、樱桃、油桃等品种。“有了这个产业,我们一定能带领村民们走上发家致富的路子。”村主任朱安银充满信心地说。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