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民生之福,维权是民生之需。“十二五”以来,巴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厅的悉心指导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全市“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战略部署,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为重点,深入实施劳动保障民生工程,推动全市城乡劳动者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劳动者权益得到有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市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人社厅等省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巴中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总基调,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以项目工作统揽发展,以改革开放凝聚动力,强化基础建设、投资拉动、消费带动、产业支撑、民生改善,着力把巴中建设成为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的“两地两区一中心”,加快构建秦巴山片区以绿色生态为特色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后发追赶的强劲态势。
加快构建统筹城乡的就业促进体系
——城乡就业增量稳步增长
把促进就业始终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紧紧围绕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引导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
◆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激励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就业。
加快推进统筹就业工作、进一步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将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积极就业政策覆盖范围,全面推行城乡一体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认真落实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企业吸纳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7万人,充分发挥了政策促就业的社会效应。
认真完善多层次、多形式职业培训体系,充分依托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实训基地、企业等各类培训资源,深入实施职业培训“五大工程”,先后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4.45万人次、技能培训2.85万人、在岗培训1.98万人、品牌培训5431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10850人,促进城乡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不断提升。
◆强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深化劳务开发转移就业。
深入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坚持以解决创业资金、强化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服务、完善项目库为着力点,积极为各类城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培训、项目论证、开业指导、融资服务、税费减免等跟踪服务,有效提高创业成功率和稳定经营率。坚持培训、就业、保障、维权“四位一体”,不断完善“建立劳务基地往外输、抢抓劳务订单往外引、联谊务工能人往外带、举办招聘活动往外送、联系外派公司往外派、促进产业发展本地转”的劳务开发体系,先后在泉州、烟台、沈阳等50个城市建立了劳务基地联络处和农民工服务站,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24.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8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扎实开展就业援助帮扶就业,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扩大就业。
将城乡大龄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等活动,通过“领导干部帮扶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技能培训引导一批、社区企业吸纳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动员社会力量救助一批、开展援助活动对接一批、提供项目自谋职业一批、落实政策灵活就业一批”等措施,先后帮助5413名困难就业人员实现了稳定就业,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深入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加快构建网络全覆盖、业务网上办理、数据网上产业、报表网上产生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围绕全市产业发展、“巴山新居”新建设等需要,积极为各类城乡劳动力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服务,先后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专场招聘会302场次,提供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15.2万人次、培训登记4.3万人次,为各类用工单位招募员工2.6万人,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197人、参加就业见习545人,促进藏区“9+3”学生就业率达100%。
加快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民社保进程日益加快把促进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始终
作为惠民生、促发展、保稳定的重点任务,紧紧围绕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全力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进社会保险参保扩面。
先后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全面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及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单位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由覆盖城镇职工向城乡居民全覆盖、由单一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的根本性转变。
坚持以城乡居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农民工、服务业从业人员等群体为重点,采取广泛宣传引导参保、落实政策激励参保、上门服务办理参保、规范流程服务参保等措施,推动扩面参保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障。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强化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与管理。
连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全市企业退休人员人月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205.3元,比2010的992.7元增长了21%。先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大病救助制度,两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全面取消城镇居民住院医疗费起付线,政策范围内城镇职工、居民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5.5%和72%。建立了失业保险金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的正常调整机制,失业保险金从2010年的365.4元增至目前的616元。切实加强工伤预防和康复工作,工伤职工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全面推行生育医疗费定额包干结算、生育职工“零起付”就医制度和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社保基金监管和预决算制度,社保基金保持安全平稳运行,保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加快构建统筹城乡的劳动维权体系
——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
把保护劳动者权益始终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坚持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商、社会三方协调和政府依法调整相结合,坚持促进用工单位发展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相统一,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
◆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
将劳动关系三方(四家)协调机制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园区、企业等基层,全域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全面推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强化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和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与指导,及时调整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深入开展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坚持日常监察、举报专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行动、劳动企业用工行为,依法查处了一大批违法用工行为,最大限度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积极稳妥调处劳动争议案件。全面整合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资源,加快推进以仲裁院为主的实体化建设,并将调解组织向乡镇(街道)、社区延伸,坚持快立案、重调解、慎裁决、速结案,有效化解了一批涉劳矛盾纠纷。去年来,全市成功调解各类劳动纠纷1690起,其中立案处理485起,按期结案率达99.7%,有力维护了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
加快构建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城乡居民普遍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始终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夯实发展基础、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紧紧围绕基础建设标准化、业务经办规范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手段信息化的要求,强力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乡镇(街道)、社区公共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和中心村(聚居点)综合服务窗口建设,将就业、社保、劳动维权等公共服务职能全面延伸到基层平台,全面规范业务经办流程,实行“一站式”服务。
积极推进以“金保工程”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加快社会保障卡发放工作,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目前,全市194个乡镇(街道)、243个社区均建成了规范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24个中心村设立了服务窗口,在其他2374个行政村均配备了协理员,公共服务实现了城乡全覆盖,“金保工程”网络终端已延伸到各乡镇(街道)、社区,广大城乡劳动者普遍享受到就地就近、方便快捷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王波唐波)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