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城市概况
增城是广州下辖的的县级市,是广州城市副中心。增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增城1993年撤县设市,现辖7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282个行政村和55个社区。辖区内的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广州市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市政府驻荔城街,全市总面积1616.4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4.58万。增城山水生态是广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联合国和谐城市提名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和谐之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科技先进市”等称号。
二、深化城乡统筹配套改革的主要措施
近几年来,增城市深入实施开发区带动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深化战略,深化城乡统筹配套改革,积极探索以工业化、城镇化、生态产业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逐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南哺北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努力建设最具广州特色的水城、花城、绿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进一步推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
(一)全面实施“三规合一”的规划体制。把全市辖区作为一个规划整体,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城乡界限,初步建立起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相互衔接、空间统一的规划体系。高起点编制了《增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增城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增城副中心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关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进一步明确了各功能(子)区和各镇街的发展定位、发展策略和发展重点。
(二)以“一核”即挂绿新城为重点,开展重点项目专项设计工作。近几年,增城在深化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一核三区”的发展格局。“一核”即以挂绿湖为核心区,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核心区。通过全面科学的论证和研究,将挂绿湖水利工程65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划分为33平方公里的重点区域和32平方公里的一般区域。分区实施,有序推进。重点区域实行全征、全拆、全复建安置;一般区域实行全面控制,土地先租后征,由镇、村主导开展旧村改造。从规划上落实了重点区域的农民安置区和留用地,将安置区和提留地选址在挂绿湖边等优越位置,确保物业升值,使农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保证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与城市一起发展,共享新型城市化发展成果。目前已完成挂绿新城中轴线城市设计,已完成百亩挂绿荔枝公园、百亩荔枝博览园和千亩甘泉花园的深化设计方案;增城文化会议中心、万达城市综合体、增城大剧院、增城少年宫、增城大球场等已动工建设。正在开展对挂绿湖滨水区27平方公里区域进行景观设计。
(三)创新土地利用和利益分配机制。按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差别化的用地分配机制。建设用地规划指标的分配以保障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城市发展和重要产业用地需求,合理安排限制开发区内旅游用地需求为原则,推动建设用地向南部集中,发挥生态用地、林地、园地的功能;充分发挥农村留用土地的作用,统一规划、统一招商,制定了《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统筹利用试行办法》,让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还得利;制定了《征收集体土地补偿管理办法》,变拆迁户为拆迁富;制定了《增城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补贴奖励实施细则》,鼓励和有力促进了农村集体土地流转。
(四)创新建立三大主体功能区的保障机制。一是建立资源配置机制。把北部低效的工业用地调整到南部集中高效利用,农田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向北部集中,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二是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转移支付方面,加大了对山区镇财政扶持力度。从2012起,市财政安排山区镇建设资金由2011年每年每镇1000万元提高至1500万元。此外,提高了基本农田生态和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三是建立产业优化升级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定位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产业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四是科学配备镇街班子,建立干部绩效分类考评机制。将干部队伍建设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结合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定位,科学选好配强各镇街班子。同时,制定了针对性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制度。通过科学的考评机制,调动了各镇街主动围绕功能区的定位推进各项工作的积极性。
(五)建立健全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长效机制。一是制定《增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二五规划”》以及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八项基本公共服务实施细则。二是完善镇级财税体制。完善了镇级财政管理体制,保证镇街正常运作所必须的基本支出,解决镇街干部间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对镇街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土地出让收益等全部留归镇街安排使用,提高镇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建立政府投资的竞争性扶持机制。对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共事业经营性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农林水利项目、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实行竞争性安排,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在市政府统筹安排下,适当优先让有条件、有积极性、有切实可行方案并作出承诺的部门、镇、村或企事业单位参与各项建设,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六)出台扶持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文件,设立了民营企业专项扶持资金-产业发展引导资金。2010-2013年上半年,共投入企业扶持资金20425万元。
(七)着力培育适应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探索农村股份合作经济联社发展模式。首批选取的新塘镇西南村和荔城街西瓜岭村作为试点,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重点发展区域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明确凡涉及挂绿湖水利工程核心区和广州市教育城区域的镇街从2013年7月起,开展相关村社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力争在今年底前完成股改工作。二是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12年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46家,带动农户2.8万多户,经营面积7万多亩。共培育了1家国家级、5家省级、6家广州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全市有农业企业389家,2012年有广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销售收入18.7亿元,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四是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建成了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37个和一批流通大户,占地面积488.3亩,年交易量36.8万吨。
(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在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全市有连片100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基地8个,连片100亩以上的荔枝、龙眼基地251个。规划了小楼人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朱村万亩农业生态基地和河东万亩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目前,“增城小楼人家农民集约创业农业园区”和“增城市朱村街”已成为广州首批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三、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1022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9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363元。2013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9.52亿元,增长14%;公共预算财政收入29.04亿元,增长43.8%。
(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继续优化。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均有不同程度较快增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12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8.93亿元、514.05亿元和287.1亿元,分别增长3.3%、17.6%和5.6%,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47%、10.99%和1.81%。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83:61.35:32.82调整为5.7:60.5:33.8。
(三)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四年来,增城市财政不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资金投入,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10-2012年,公共财政投入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分别为12.76亿元、15.64亿元、16.49亿元,平均增长13.68%;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别为1519.36元、1861.54元、1962.49元。截至2013年6月底,35周岁以上农村户籍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参保参保率达100%;2012年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99%,;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创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110所,规范化学校达标率93.2%,其中普通高中优质学位比例达到100%。同时,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广州教育城、广东省教育示范基地已落户建设,全面建设后,周边有63所大学及科研机构。投资1.2亿元建成面积达3.3万平方米的新图书馆,规划建设了增城大球场、增城歌剧院、增城少年宫、增城科技文化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加快打造国家级橄榄球比赛和训练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增城新城市中轴线为核心的文化艺术中心区,让全市人民共享优质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市中心医院建设、挂绿新城三甲医院建设工程。今年7月,市政府与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健康医疗综合体项目合作协议》(包括挂绿新城三甲医院),预计2015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截止2013年7月底,全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981人,近4年累计转移17.7万人。
(四)全力构建“大交通”格局,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四年来,增城市扎实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交通和路网日臻发达和完善。先后累计投入84亿元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改造了141公里城市主干道路,对城区、镇区共66条107公里的市政道路进行了升级改造。在建设轨道交通网络方面,正全力推进地铁13号线、21号线动工建设,并规划建设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和荔城交通枢纽次中心。在建设高快速路网方面,广河、增从高速已建成通车,配套的八大出入口建设已也完工通车。积极推进广惠高速西延线建设,全力配合北三环二期高速公路、花莞高速公路建设。
(五)全面启动三大生态工程。打造广州生态新地标,推动环境大优化、生态大提升。一是挂绿湖水利工程。以打造代表广州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生态地标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建成后水面8平方公里、核心区65平方公里、综合保护区110平方公里,兼具防洪排涝、备用水源、湿地功能、气候调节、城市景观等综合功能。目前,一期工程顺利推进,已基本建成3平方公里水面规模,将于2014年底全面建成8平方公里水面;1000亩甘泉花园、200亩荔枝博览园和100亩挂绿荔枝园也通过国际招标完成了规划设计,将于近期动工建设。二是西福河水利工程。按两岸各50米的标准推进堤岸加固拓宽工程,并同步开展全流域污染整治、河道清理、景观林带规划建设,形成广州城市副中心循环水网格局。目前,首期25公里河岸全面推进,景观林带、补水工程、河道清理等规划建设也已启动,今年年底将初见成效。三是实施花园工程。按照“一镇街一主题”规划建设镇街主题花园,并以绿道网连通各花园,以点带面形成花城格局。
(六)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率先在全国建设了366.9公里绿道,建成257公里生态景观林带、12个森林公园、20多个生态公园和一批自然生态保护区,森林覆盖率55.38%,全年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在2010年获得“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市”称号的基础上,2011年1月获得“广东省旅游强县(市)”和“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称号。。
(七)美丽乡村建设初显成效。注重统筹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围绕广州市委、市政府实现城乡环境“大变”的目标要求和工作部署,统筹推进种树、修路、治水治污、环境卫生等各项新农村建设项目。制定了农村环境整治的长效管理机制,组织编制了农村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全市7镇4街282条行政村进行了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农村“清洁美”达标工作。目前,增城市共有广东省卫生镇2个、卫生村12条,广州市卫生村106条。21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己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其中霞迳村已初见成效。全面规范整治“散小乱”养猪场,去年以来拆除“散小乱”养猪场7200家。通过采取系列措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