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县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国土面积3018平方公里,辖6乡6镇,154个村(居)委会,总人口61.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2万人,县城区人口13.13万人,是云南省通江达海最便捷的通道之一,汕昆高速、南昆铁路穿境而过,素有云南东大门、东方花园的美称,被称为地球上春天最美丽的地方。近年来,罗平县按照“收拢五指、握紧拳头、整合力量、极点开发、全面带动”的要求,围绕建设三省(区)结合部的中等城市、全省重要的生物资源加工出口基地和融花城、水城、绿城、商城为一体的国际国内知名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将县城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将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统筹,扎实推进城镇化进程,获得了中国旅游百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
主要做法
规划一张图。罗平县把县城作为龙头,按照“东扩、南建、西控、北限、中提质改造”的思路,以现代中等城市标准规划,优先考虑编制城市中心地区、旧城改造地区、近期发展的县城南片新区和已储备的土地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进一步拉开城市骨架,形成“两区三片”(“两区”:北部重工业园区、东北部绿色食品轻工业园区;“三片”:老城居住片区、东部居住片区、南部行政中心及居住片区)的城市格局,采用“三纵六横”(“三纵”:九龙大道、云贵路、花海大道;“六横”鲁布革大道、文笔路、振兴街、龙门街、西关街、万峰路)及若干条主次干道将各个组团和各功能片区相结合,形成两条景观主轴(花海大道、九龙大道),三大特色(山清、水绿、花香)、三个系列(广场系列、主题公园系列、水体系列)、四个要素(建筑、绿化、水体、硬地铺装)的城市特色。在集镇建设上,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把鲁布革、长底列为精品旅游小镇,九龙列为城郊卫星集镇,板桥列为重点物流镇,马街、阿岗列为工业重镇,富乐列为手工业型集镇、老厂列为煤炭资源型集镇,钟山、旧屋基和大水井列为生态型集镇来规划建设,形成“一核(县城)、二轴(罗平—曲靖、师宗—罗平—兴义)、三中心(板桥镇、阿岗镇、鲁布革乡)”的城镇体系框架。
筹资办一事。罗平县围绕山水园林、休闲度假旅游的城市定位,完善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和水体建设,着力营造休闲、度假、宜居环境。坚持用创新举措破解瓶颈制约,整合各方力量参与城镇建设,充分运用好罗平兴城城建实业公司这一融资平台,通过招商引资、贷款、BT模式和盘活闲置资产、做活土地文章、整合国有资产担保融资等方式融资进行城镇建设。采用BT模式修建县城南片区九龙大道、云贵路、多依路等7条道路;提质改造鲁布革大道、九龙大道、环西景观道等9条道路;均衡发展老城居住片区、东部居住片区、南部行政中心及居住片区“三个片区”建设,进行城中村改造提升,打通振兴街东段(1500米×34米),建设金塘街(770米×28米),建设安置房、商住楼、酒店、休闲广场等,确保“三纵六横”中“三横”与花海大道连通,实现“三纵六横”道路骨架网络全面贯通。同时,抓好南迁行政单位、滇东国际城、森林公园“城镇上山”试点和森林罗平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发森林公园地下热源,打造温泉旅游度假山庄,提升公园档次,完善旅游接待功能。
建设一盘棋。罗平县在做强县城,加快县城提质扩容,加快国际国内知名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步伐的同时,按照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协调发展的思路,全面协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每年选择1个乡(镇)列为市级重点镇,围绕“十个一”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设风格鲜明、各具特色的精品小城镇。立足板桥地处云南省旅游开发区和南昆铁路沿线经济开发区及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的叠加地带区位优势,打造以生姜、烤烟、油菜、辣椒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以猪、牛、羊养殖为主的现代养殖业基地,以梨、桃、李、柿、核桃、花红、板栗为主的经济林果业种植基地,以粮食、烤烟、油菜、生姜、辣椒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工业、社会服务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将板桥镇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型特色小镇。借助“中国最美瀑布”这一品牌,延伸建设九龙瀑布群景区自然生态观光休闲旅游项目,把长底乡打造成富有游乐性的瀑布观光区和具有罗平后花园功能的休闲度假旅游小镇。依托云南布依民族最大集聚地和幽深峡谷的壮丽雄奇山水景观优势,建设多依河民族生态文化休闲度假项目和生态体验休闲项目,将鲁布革乡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体验、商务为一体的省级旅游型特色小镇。同时,鼓励和引导乡镇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立足产业基础,建设一批功能配套、特色彰显、商贸繁荣、生态宜居的特色小城镇。五年来,罗平县累计投资10.89亿元,实施了32个行政村“866”建设工程、2个行政村“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2个新村庄(新社区)建设工程、102个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43个省级示范村建设。累计整合各类资金1.2亿元,创建了2个民族团结示范村。
管理一条线。罗平县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坚持执法与服务相结合,以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为突破口,以《罗平县城市管理办法(试行)》为抓手,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整治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变“行政班时间管”为“晚上9点以前不间断管”,变“一时管”为“长期管”,形成了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和以门前三包、定人、定岗、定路段、定标准“四定”管理、巡逻执法和集中专项整治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实行城区路、段、片负责制,将城管执法、市容管理、环卫保洁等管理资源进行捆绑联动,控管结合,坚持管理“一条线”,有效治理了“脏、乱、差”现象。大力整治城镇建设中的违章建筑、户外广告招牌,市容环境卫生日益改观,城市秩序明显好转;构建网格化巡逻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卫生局、教育局、文体广电局、民政局、工商局、住建局、信访局、交通运输局、司法局九个部门联动的“三网九联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县共立刑事案件1385起,治安行政案件980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22%、12.6%,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先进平安县”。强化园林绿化、路灯亮化、市政设施管理巡查力度,确保了园林绿化的绿化、美化率,路灯96%以上的亮化率及市政公用设施95%以上的正常运行完好率;加强对公共交通、燃气、大瓶装水行业的监管,让市民利益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取得的成效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08年至2012年,罗平县累计完成住房城乡建设固定资产投资84.22亿元(含农村私人建房),年均增长22.7%。截至2012年底,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8%,比2007年末提升了6.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23.2万人,比2007年末增加3.95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3.4平方公里,比2007年末增加5.88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17.8平方公里,比2007年末增加3.3平方公里。
城乡规划日趋完善。完成了罗平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报批实施,修编后城市用地规模近期向东、向南发展,规划面积为24平方公里;远期向南、向北发展,规划面积为36平方公里;远景向东发展,规划面积为50平方公里。按照“两地上山”政策要求,“一线三组团”布局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调整方案通过省政府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林业规划汇审批准实施。完成了县城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防灾等专业规划,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0%左右;集镇总规修编9个乡镇已完成,其中5个乡镇通过评审(板桥、鲁布革省级特色小镇规划通过评审批准实施),旧屋基、富乐2个乡镇总规修编工作正加紧编制;全县1321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基本结束,正在组织评审报批。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的承载、聚集和辐射功能。截至2012年底,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6%;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达到 230 万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100%;城市道路长度112.9公里(不含路面宽3米以下市政道路),面积262.4万平方米(不含路面宽3米以下市政道路);城市路灯 5832盏;城市公园广场及休闲小游苑 9 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3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1.12%,公园绿地面积137.43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43平方米;建成省级园林小区14个,省级园林单位32个;全县累计投资7.4亿元,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9566套(户)。累计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902.3公里,乡镇通柏油路率达83%,行政村通畅率达70%,自然村通达率96%。
村镇建设步伐加快。截至目前,2个集镇被列为省级特色小镇(板桥镇、鲁布革乡),2个集镇(板桥镇、阿岗镇)、1个村庄(民格村)分别被列为市级规划试点建设集镇、市级规划试点建设村庄,启动阿岗集镇“十个一”工程试点建设,建成板桥乐岩新社区和长底月亮村新村庄。集镇道路、“两污”、园林绿化、供排水、供气、公共交通、环境卫生等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逐步统筹,农村公用设施和生态环境大有改善。
经验启示
推进城镇建设,要筑牢规划这个“奠基工程”。只有立足长远,加快规划修编工作,才能保证体现规划品位和城镇特色,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县城及各乡镇要在完成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统筹做好镇区建设和村庄建设规划,切实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业性规划,构建科学的城镇规划体系。同时,规划的制定应具有前瞻性、权威性、严肃性,处理好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遗迹保护等各方面的关系,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尤其保护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镇制宜,打造富有特色的城镇、村庄。
推进城镇建设,要抓住市场运作这个“关键环节”。没有资金,项目无法落实,城镇建设无从谈起,破除“等、靠、要”观念,树立城镇资源商品化的理念,大力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社区实施、共同开发,把土地资源用活用足,对城镇道路、广场、公用设施冠名权、广告权等无形资产实行公开拍卖,广聚财源。加强土地收储和规划区内土地资源管理,以城投公司、土投公司为平台,大胆采用BT、BOT等新型融资方式,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对本地财政的不利影响。
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抓好主导产业这个“发展基础”。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主导产业支撑,特别是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否则小城镇将失去发展的基础。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本地的资源优势,结合本地区位条件、风俗习惯和历史传统等,做好产业规划,并积极培育形成具有特色的繁荣主导产业,繁荣的主导产业又将派生出新的产业,而新的产业又能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及其派生出的新产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累积和循环的产业发展过程将推动城市不断向前发展。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