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图形 徐侨唯 制
城乡统筹网讯:“傍着大树好乘凉”,一些重庆微企通过为大企业做配套,快速成长为中小企业。昨日,市工商局发布消息,我市已累计发展微企9.62万户。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微企实现产销值510亿元,近9%的微企长大成中小企业。然而,商报记者走访市内多家企业发现,不少微企试图成为大企业供应商的过程中屡次“碰壁”,即使接到大订单,往往陷入“消化不了”的尴尬境地。
案例
永川一微企成惠普供应商
位于永川区胜利路村的重庆鸿立塑料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内:一台吹膜机、一台贴片机、一台印刷机、一台冲孔机,以及10多名工人……这家看似“作坊式”工厂,却是知名跨国企业惠普公司在重庆唯一的手挽袋供应商。
“别看公司月销售额已从最初六七万元增长到30多万元,惠普公司就‘贡献’了2/3,当初接单很下了不少功夫。”该公司负责人魏巍说,去年7月,他了解到,重庆惠普正在本地寻找手挽袋供应商。他赶紧与重庆惠普联系,却因工厂规模小吃了“闭门羹”。经几番请求,惠普才同意他做样品。
魏巍称,惠普公司对供应商的选择是非常严格的。为其供应的塑料袋即使掉一点粉末、掺杂一根头发,他们也会退掉整个批次的货物。许多塑料包装企业因担心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而不敢接单。因此,为了获得惠普公司的青睐,他所用的生产辅料全部从国外高价进口,生产车间也是全封闭的空调屋。同时,不管客户任何时候要货,他们都能在半天之内将货物送达。
现状
4成微企不敢接大订单
然而,能成为大公司供应商,听起来很不错,但真正实施起来,并不那么风光。铜梁欣意布袋厂在承接了铜梁县政府30万个环保袋的订单后,差点“断粮”。“如果当时放弃这单生意,房子就会被银行没收。”该公司老板周均说,为了接下这笔销售额可超过百万元的订单,他把打工辛苦挣来的房子抵押给了银行,用贷款交了订单押金。随后,他发现要按期交货,每天起码要生产6万个环保袋,至少需要300台缝纫机同时开工才行,根本完不成。
“类似这样的情况并不少,大多数微企只能眼睁睁看大订单擦肩而过。”南岸区工商分局微企科相关负责人昨日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约4成微企有接大单的机会,但是限于资金和规模,有单不敢接。
原因
资金规模管理等不匹配
南岸区工商分局微企科相关负责人告诉商报记者,一些拥有优质产品的微企,没能考虑自身的生产能力,定位不准、资金不足,导致其成为大公司的供应商后,面临完不成订单、甚至破产的风险,最终不得不退出。
其次,微企的资质不够,大企业都要考察配套商注册资本、规模等,任意一项不达标,就难以接到单。个别微企还会为了接单,增加注册资本,却丢了享受其他微企扶持政策的机会。
此外,微企缺乏管理经验,产品质量不稳定,还可能遭遇退货、赔偿等损失。
支招
微企可分拆订单找代工
微企如何提高和大企业的对接率?重庆工商大学MBA特聘教授姜维表示,微企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缺乏优质大客户。首先微企应了解大公司的生产标准、销售计划等,主动出击。其次,可与大公司长期供应商对接,为自己的产品加码。
“微企切忌以为接下了大单,就可以一口吃个胖娃娃。”姜维说,尤其在发展初期,微企为了保障货源按期完成,应尽可能与同行合作。这样不仅可避免占有巨额资金,又可让同行分担存货风险,将额外费用转移给分包商。随着公司壮大,企业可逐步主攻自己核心业务,其他的则可进行分包。
当然,大订单分拆成小订单、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并不少见。分包可能会因代工同行的生产工艺、员工技能、管理等不匹配,导致大公司退货的“灭顶之灾”。对此,姜维建议,微企在选择分包厂商时,选择生产能力充裕、质量相对稳定的中型企业。“提前期限、提高标准,也可让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对分包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姜维说。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