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山西盐湖区文化产业园:把创意变成生意让智慧带来实惠

2013-09-03 14:54:05  来源:山西新闻网   作者:黄江

城乡统筹网讯:在山西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运城市盐湖区共招来4个大项目,签约资金达82亿元。一个县级的文化产业为何能这样蓬勃发展?运城市盐湖区委书记王志峰介绍说,这得益于全区创办起一个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平台,实现了“文化的产业化、产业的文化化”的突破性发展。

改变理念,不把眼光仅盯在文化资源上

盐湖区位于晋秦豫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地带,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关帝庙,有百里盐湖,有虞舜圣帝的墓陵,有大大小小的文物古迹86处,有剪纸、雕塑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着一定的声誉和影响。

自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方略后,盐湖区委、区政府围绕着好山好水、文物景点动脑子,筹集资金修缮舜帝陵,九龙山、凤凰谷、百里盐湖等传统古迹,但是,单一的文物景点修饰放大作用有限,除了节假日增加一些游人之外,文化产业的收入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2010年,新任区委书记王志峰到多地考察学习后发现,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是有关联、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果关系,并不是有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就能大发展,没有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就不能发展。相反,现在一些没有文化资源的地方,文化产业反而发展迅猛。由此,他号召全区干部群众改变理念,不要躺在传统的文化资源上睡大觉,应该解放思想,放宽视野,寻求出另外一条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来。

几多运筹谋划之后,同年7月,盐湖区委、区政府大胆决策,决定在舜帝陵景区建一个文化产业发展园区。这个创意提出并开始实施后,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的赞同。当年底省委书记袁纯清到运城考察工作时,对汇报工作的王志峰说,你们建立园区发展文化产业,可能找到了一条文化如何创业的新路子。

大胆探索,把园区建设定位在人才和创意上

在一个县级区域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会有发展前景吗?盐湖区委、区政府在一开始谋划园区发展时,就考虑到这个问题,将其定位在依托中心城市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立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各次产业创新需求,确定了“创意为核、生态为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从一开始就吸引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运城学院、山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学校入驻,使其成为吸引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同时与国内著名城市运营商中国泛华建设集团战略合作,吸引了清华、清尚创意城、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高端院所聚集,为企业进行谋划、策划和设计。

也正是理念上的创新突破,让一大批传统企业在得知这个信息之后,纷纷前来寻求合作,希望在注入文化元素或者经过创意谋划后,能够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得到突破性发展。两年多来,已经有喜洋洋新能源住宅、复旦国际会展中心、感恩商业文化广场、寰烁科技、德孝文化小镇、吉利集团手拉手汽车城、舜帝德孝主题公园、石榴花家纺绿色环保土布、龙腾传统文化手工艺品开发、集贤阁文化传播展示中心等20多个项目落户园区,完成投资25亿元,实现了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的嫁接成长。

不仅是当地的企业来到园区对接发展,黄河金三角、全国的一些知名文化企业也相继而来。4月,北京新桥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已和这里签订项目协议,创建山西省第一家影视数字外景后期制作、人员培训及制作基地。5月,著名导演张纪中前来考察,将盐湖文化产业园区作为电视剧《英雄时代—尧舜禹》的拍摄基地。7月,旅美华侨屈先生投资50亿元,在园区创建河东艺术馆及综合体画家村项目。

高度融合,让园区成为聚集发展的孵化基地

短短3年时间,园区共确定重点项目20个,总签约项目达到300多亿元,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独一无二的创意产业集群地。王志峰认为,要发展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仅仅建设一个文化产业园区是不够的,应该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同各种产业建设深度融合起来,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齐头并进,和谐发展。

一方面是在园区布局中产城融合。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教育培训、商贸物流、休闲旅游、文化艺术、生态居住等六大功能板块,形成区域功能和项目的高度融合,把园区打造成为产业聚集的平台。另一方面是和企业对接融合。整合各类资源,聚集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和企业,配套扶持政策,引入现代金融工具,对园区企业进行孵化。石榴花家纺装饰公司原来是一家小型的粗布加工作坊,进入园区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品牌研究中心对该企业的产品进行市场定位,对整个公司进行形象设计,从企业管理到产品更新,把一个小粗布加工企业变成了一个集民俗文化产品生产、民俗文化特色旅游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企业。寰烁电子科技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投影一体机研发生产的企业,该公司入园后,只进行研发、中试,大批量生产请富士康代工,让公司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新功能上,公司很快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年销售额由以往的几千万元一下就达到了2亿元,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成为了在中国未来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一定分量的科技企业。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