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黔江正阳工业园:把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天平

2013-08-07 12:07:40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李安楠 刘世超 刘德海

城乡统筹网讯:“对于黔江来说,发展工业,既要经济效益,更要生态效益。”在黔江区委、区政府一班人看来,只有掌握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天平,才是科学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作为重庆市政府批准的渝东南首家特色工业园区,成立10年来,正阳工业园区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把低污染、低能耗,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作为发展目标。

“黔江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生态禀赋良好,这对黔江工业发展提出更高标准要求。”黔江正阳工业园区负责人表示,黔江发展工业绝不能铺烂摊子、留后遗症,必须坚持发展生态工业,通过提升科技含量,带动农民增收等方式,走特色化、差异化、集约化之路。

当下,黔江的工业发展又是怎样一种发展态势?

助农

长在地头的食品工厂 让农民坐地生财

炎炎七月,骄阳炙烤着大地。这本是一年里的农闲时刻,不少农户都慵懒地躺在自家的大院里乘凉避暑。但是,在黔江区濯水镇三门社区的不少农户家里,却依旧忙得不亦乐乎。

“虽然天气是炎热了一点,但是心里头高兴啊。”望着眼前一朵朵晶莹剔透的银耳,这些农户心里一片火热。原来,眼下又到了出耳的时节,这些银耳又将为他们带来额外的一笔不菲收入。

“没想到我一个快40岁的人了,现在还能当上老板呢。”说起自家种植的银耳,黑溪镇的余伟喜不自禁,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在沿海地区打工,不仅辛苦,而且远离家乡,无法照顾家中的老小,觉得挺自责的。”余伟说道。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返回家乡听闻黔江工业园区引入的朵朵润尔食品深加工项目需要大量的新鲜银耳,于是,在政府的支持下,2012,他投入10多万元,建起了银耳培植灶房。

“最开始并不懂银耳栽培技术,政府和企业全程给我提供了培训和服务,让我坐地生财。”余伟说道,在银耳种植的几个关键时期,不断有专业技术人员登门进行培训和帮助,让他很快就上了手。今年上半年3-5,他种植了11个灶房,2600袋银耳,按照每袋9两计算,他两个月就将收获纯利2万元左右。银耳产业让黔江不少农民将“工厂”开在了田间地头。

“通过引进这样一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农业发展,也是结合了黔江区农业人口众多的实情。”黔江正阳工业园区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黔江区将生态产业发展作为了产业发展重点方向,特别是今年以来,黔江区被列入全市生态保护发展区范畴,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中,黔江区更加注重在促进工业化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上找到平衡点。

经过综合权衡和考虑,2010,黔江区引进了朵朵润尔食品产业项目,新建年产10亿杯速食银耳生产线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据了解,该项目占地面积130,总投资2.62亿元,投产后将年产颗粒银耳3000,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年缴税费6亿元,解决劳动就业岗位300个以上,将推动黔江打造成为全国第二大银耳基地。

当前,黔江区已将绿色食品加工业作为全区五大产业之一重点发展,聚集效应已经得以初步呈现,不少环境污染小、对农业带动力强的项目已经瞄准了正阳工业园区。

/Page/

环保

循环产业园区 实现三废“零排放”

尽管天气炎热,但是位于黔江区正阳工业园区青杠片区的工地上,却是一片火红的场景。这其中,尤以20万吨铝加工项目最为引人注目。

工地上,黝黑肤色的舒满福正在指挥着生产建设。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他已经在黔江干了好几个年头。

“当时选择黔江,正是看中了这里富足的水电资源。”说起这个项目,舒满福一脸自豪,“当时,黔江对企业入驻的环保要求极高,我们正是凭借了项目产业的科技含量高才得以入驻。”

“整个项目从原料到最后的产品,不产生任何的废渣、废水和废气。”舒满福介绍,该项目为循环经济项目,主要新建年产20万吨铝板带箔、铝制品生产线、10万吨炭素生产线,配套建设2×30万千瓦热电联产动力生产线等项目。

“以往的铝加工产业都是分片实施,各个环节相互独立,不仅无法集约化发展,在各个环节之间还将产生大量的资源能源浪费,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正阳工业园区负责人表示,当初引入这一产业也正是看中了其利用先进技术打造的成套循环产业体系符合黔江的绿色发展定位。作为全市最大的铝产业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不仅对环境污染小,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极为明显。

据了解,该项目占地面积1000,项目总投资44.5亿元,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700亩以内,项目工程概算投资30亿元,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2.2亿元,年缴税费3.7亿元,解决劳动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无独有偶。在园区另一侧的正阳新材料循环产业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这个项目在规模上是‘巨无霸’,但在对环境的污染上却显得‘小家碧玉’。”正阳工业园区负责人打趣道,“燃烧的锅炉灰渣混合脱硫石膏可以制造水泥,电石炉尾气可以冶炼石灰,剩余的氢氧化碱水可以制造氢氧化铝……这个循环项目对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三废’可谓‘吃干码尽’。”

据悉,该项目占地1500,概算总投资105.4亿元左右,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8亿元、利税20亿元,直接和带动相关产业解决劳动就业5000人以上,是黔江有史以来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产出能力最高、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和支撑作用的重大工业项目。

升级

退城入园环保搬迁 让老企业焕发生机

整齐的厂区内,一切显得井然有序:厂房宽敞明亮,道路整洁,绿化面积占30%以上……走在黔龙卷烟材料公司,其园林一般的生产环境,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工厂。

据了解,该公司作为黔江首批退城入园项目之一,投资达3.14亿元,占地141亩。2010,重庆黔龙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黔龙卷烟材料公司、黔龙印务公司等各子公司整体搬迁入园区。

回忆起搬迁以前的场景,公司项目负责人黄兴感触颇深:“以往,公司只是卷烟厂的一个小小的配套项目,挤在原本就不大的厂区里。由于受空间制约,公司规模一直无法扩展,再加上落后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当时的材料公司就犹如一个裹脚小老太一样蹒跚不前。

正当企业一筹莫展之时,正阳工业园区向企业抛来了橄榄枝。

“当时,看到了企业的窘境,我们也在积极谋划。作为城市新的发展平台,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企业来支撑园区的发展。”正阳工业园区负责人说,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将通过此次搬迁进行扩能升级,实现质的提升。

2010,重庆黔龙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退城入园项目正式启动,先期搬入了黔龙卷烟材料公司、黔龙印务公司等子公司。园区的充裕空间也为企业带来了生机,新建的工厂进行了大规模技能改造和产业提升,新建卷烟配套产业全自动七层纸板生产线,四色印刷、开槽、模切纸箱生产线,烟用接装纸高速印刷、烫金、激光打孔生产线,烟用滤嘴棒生产线各一条,配套建设研发中心。

20131,项目建成投产,1-6月完成工业产值1.2亿元,达到预计生产能力的60%

“通过实施环保搬迁,让企业一跃枝头变凤凰。”黄兴乐呵呵地说,不仅生产环境变好了,更让企业朝向规模化发展道路上迈进,“现在重庆地区市面上销售的香烟,有接近一半的包装都来自我们企业。”

当前,黔龙卷烟材料正积极实施“走出川渝,面向全国”,业务拓展至陕西、安徽、江西、湖北等市场,逐步形成向全国辐射的区域格局。“十二五”期末,正阳工业园将建成50万箱卷烟配套材料的产业规模,即市场占有率达1%,实现销售收入超5亿元,税利超6000万元,成为西南地区生产装备技术水平最先进、产品科技含量最高、市场份额较大的卷烟配套材料生产研发基地。

“企业退城入园不仅让企业收获红利,也为城市的拓展赢得了发展空间。”正阳工业园区负责人说,通过实施该项举措,让出了原本位于城区的宝贵土地,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对城市的污染,实现了双赢。

2012

工业总产值:95.6亿元

非工经营性收入:22.37亿元

销售产值:71.72亿元

产销率:96.8%

2013年上半年

新增工业企业12,总部经济企业45

产值过亿元企业15,5000万元以上31

固定资产投入突破24亿元

工业总产值突破49亿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9226万元

规模以上企业产销率达97.6%

3+5+6”战略提速正阳工业园

3

3组团1基地” 构建发展骨架

园区坚持“产城一体化”和“以园促城,产园互动”原则,园区已拓展至13.3平方公里,规划了正阳、青杠、冯家三组团和正阳现代物流一基地空间布局。

5

5大产业” 初现集聚效应

按照梯度开发、错位发展的思路和“一园多区、特色集中”的簇群式发展形态,加快材料化工、绿色食品、轻纺服装、生物制药、机电汽摩五大产业发展。

6

600亿园区” 完善支撑体系

到“十二五”末,实现“600亿园区”,初步形成100亿绿色食品,300亿新材料,100亿丝绸服装,50亿生物制药、50亿机电汽摩特色产业集群。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