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四川德阳工业园区: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的重要引擎

2013-07-29 14:44:08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作者:肖萍 苏俊 李洋

城乡统筹网讯:夏日的德阳,风景秀美,气候宜人。

行走在德阳的各大工业园区,一股发展热浪扑面而来,让这座以中国重装基地闻名的城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在全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中,德阳提出要率先在全省实现次级突破,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载体,一个重要引擎,一个重要支撑。

今年一季度,德阳市工业园区再次毫无悬念的实现开门红。无论是规上企业总产值、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还是重大招商引资的数据与重点项目开工情况均全线飘红。

20131-6月,德阳全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6户,同比增加了73;规上企业完成总产值1086.85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26. 41亿元,利润65.71亿元,实现工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8.26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9.33亿元。

这些数据为刚步入盛夏的德阳三季度工业带来更为良好的预期。德阳市经信委主任蒲正表示,德阳的工业园区业已成熟并且形成规模,园区建设体现出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工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招商引资成绩显著的特点,成为推动德阳工业上新台阶的重要平台,是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

工业园区 德阳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按照省委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的部署,为加快实现“1358”发展战略,推动德阳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区)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工业布局、做强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打造承接产业转移优势载体,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加快德阳工业园区建设,搭建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平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四化协调同步发展,持续保持德阳工业的快速发展势头,是德阳市工业园区建设面临的新任务。德阳市经信委主任蒲正表示。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经济聚集的重要载体,是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是展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名片和窗口。过去工业园区单一重视经济发展功能,阻碍了园区进一步发展,如何实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成为当前园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面对新的形势,十二五时期,德阳市提出再造一个产业德阳,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势必要依托工业的快速发展,这对德阳全市工业园区的产业提升、集聚集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德阳将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和积极发展,扩区建园,提高办园水平的方针,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为实现德阳工业快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据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德阳市共有工业园区7个,其中,1个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区,已建成面积141平方公里,全部工业企业168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61户,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69亿,主营业务收入1714亿,实现利润总额116亿元,工业集中度达到73%。全年园区新入园工业企业136户,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64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3亿元。

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德阳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德阳经信委产业园处负责人表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51025”重点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到2017年,德阳全市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区)建成面积将达到20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区)集中度达到80%。全面建成7个超百亿工业园区(按主营业务收入计),其中:确保2个千亿园区(经开区、广汉),力争1个超2000亿;确保3500亿园区(旌阳、绵竹、什邡),力争1个超700亿。建成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一个省级高新区、四个省级开发区。

主导产业突出 园区建设有特色

走进德阳经开区,园区厂房里,工人们正在生产线旁忙碌着;通往全国各大城市的高速公路上,从德阳经开区驶出的大货车正在快速前行……如今的德阳经开区,正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60%以上的核电产品、50%以上的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以上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以及20%的重型锻压设备均出自这里,一批批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产品,正在从这里走向世界。而这仅仅是德阳工业园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按照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五向发展原则和适度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要求,德阳各工业园区结合各县(市、区)发展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规划,围绕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石油装备高端制造、生物医药、食品、精细化工、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突出园区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二重、东气、宏华、得阳科技、龙蟒、剑南春、烟厂等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建设特色明显、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工业园区。同时,积极支持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2012年,中江经开区、罗江经开区已成功升级为省级经开区,旌阳工业集中区升级成为省级高新区,各园区正在加快完成相关升级建设工作,主要着力解决园区扩区调位后的土地供应、能源供应、运输保障、环境容量、规划修编等工作,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广汉经开区申报省级高新区的评审验收工作基本完成,正积极推进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相关工作。

如今,德阳的工业园区以多样特色新型等关键词向世界展示这个重装基地惊人的潜力和未来不可限量的发展活力。

扶持力度大 锻造经济发展脊梁

当然,这离不开德阳市委、市政府及市经信委的大力支持。德阳经开区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德阳工业园区之所以深受企业欢迎,主要是政策扶持及服务措施到位。

据德阳市经信委主任蒲正介绍,德阳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除每年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外,充分利用好省产业引导资金,围绕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按照省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安排主要方向,突出重点,加强培训,分类指导。在建设开发平台、投融资担保、创新孵化器平台、公共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组织申报省工业园区引导资金。统筹合理安排市园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工业园区基础建设,进一步推动园区发展。完善落实国、省、市相关税收及土地优惠政策,并在人才引进、激励,知识技术的参股分红、投融资等方面开拓思路,创新机制。

同时积极争取金融机构贷款,多方筹集,加大投入,为企业提供专用通道,雨、污水管线,供水、供气、供电、通讯、有线电视等多方位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形成交通便捷、功能配套、服务完善的园区发展平台。

在运作模式上,不断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探索高效运作模式,建立完善了工业园区投融资体系,发挥各园区融资担保公司的便捷高效低成本优势,改变园区建设只靠财政单一投入的模式,丰富融资手段,增强融资能力,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和品种,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为工业园区各项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资金保障。

加强制度保障 严格目标考核

加强园区间协调,以制度保障有效运行,是德阳工业园区得以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一,为此德阳决策层健全完善德阳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市委、市府以及相关部门对全市园区建设的指导、协调、监督和考核,协商处理园区建设中涉及的土地利用、能源供应、环境影响、区位调整等重大问题。建立全市工业园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园区工作交流平台,加强工作督促和指导,形成便捷高效的沟通协调渠道。同时,根据《四川省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指导意见》和《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区)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德阳市实际情况,按年制定并组织实施园区年度发展目标考核办法及考核指标,明确主体,强化责任,对全市优秀工业园区和推进园区建设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多元化招商 坚持服务留商

在发展过程中,工业园区坚持以项目为核心,按照项目兴区、产业强区的思路,采取多元化立体招商,不断增强开放合作意识,选准产业转移承接点,围绕主导产业及产业链延伸,大胆探索和创新招商引资的新途径,按照发挥优势,创造特色,培植产业集群的战略构想,整合招商资源,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注重招大、招强、招品牌,变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努力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不断提升园区投资强度、产出强度。

坚定服务留商理念,深层次分析投资软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努力完善服务体系。重点找准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简化行政审批手续,转变工作作风,建立企业投资绿色通道,落实项目跟踪服务制度,落实专人和部门负责,全程积极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优质服务,提升园区发展软环境,提高项目签约率、履约率和开工投资率,努力营造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为加快重点园区培育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2013年,德阳将编撰完善2013-2017年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及确立年度发展要求和重点;积极争取省工业园区发展引导资金对园区的支持;建立健全全市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年季月数据统计报送及监测工作;开展2012年优秀工业园区和先进单位的奖励表彰,下达并实施2013年工业园区的目标考核;开展近年省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情况及项目建设进展效果的调研督查工作;开展市工业园区项目资金申报安排;积极协调推进广汉经开区申报国家高新区工作和旌阳工业集中区成立德阳高新区(省级)工作(已批复设立);开展两化工作调研,按照产城一体的思路,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积极发挥工业园区的载体和平台作用;继续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计划按季召开工业园区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对园区工作的指导协调,建立完善一套便捷高效的沟通协调体系。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