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对于各级党委、政府来讲,就是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努力方向,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找准实践路径,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实干实绩为“中国梦”添彩。
实现“中国梦”,具体到志丹来讲,就是要依托资源禀赋,抢抓发展机遇,强势推进统筹城乡和转型发展两大核心任务,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率先实现转型发展,率先完成扶贫攻坚,努力建设富裕志丹、文明志丹、幸福志丹。志丹县是革命红都、将军故里。近年来,在石油工业的强劲带动下,全县步入了发展快车道,2004年起连续8年蝉联陕西十强县、西部百强县。但是,随着石油开发进入峰值,下行压力和风险明显加大,“县强民穷”、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等资源型经济问题日益突显。按照十八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要求,以集中为根本方法,努力构建城镇承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扶贫开发、支持保障五大体系,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构架转变形态,实现“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目标。一手抓人口集中。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把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和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突破口,转移农民富农民、减少农民富农民。将占全市白于山区移民搬迁任务47%的3.25万人由生存条件恶劣的山岭村、拐沟村集中搬到城镇居住,同时配套产业,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问题。去年我们启动了“千名干部下基层,两联三包抓扶贫”活动,抽调158个部门1000名干部,实行部门联村、干部联户,包抓党建、包抓产业、包抓搬迁,发挥部门和干部“双轮驱动”作用,集中人财物合力攻坚、打歼灭战,以低收入村问题的解决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一手抓要素聚集。按照“做大县城、做强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整合资金、捆绑项目集中投向“148”城镇体系(县城、4个重点镇和8个新型农村社区),组织驻志油气企业结对援建重点镇和新型社区公益性项目,加快移民搬迁安置房、保障房建设和水电路、休闲广场、农贸市场等市政设施建设,跟进社区管理服务机构和幼儿园、卫生室、警务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力争到2015年,县城聚集8万人,重点镇聚集3万人,城镇化率突破70%,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民享受优质生活的现代化聚集区。
以产业园区为支撑,招商促转型。要在稳增长的基础上,把调结构、转方式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围绕解决“县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民穷”的根本性转变问题谋划和布局三次产业。工业是强县的支柱。要以油气水资源禀赋为依托,按照“稳油增气、以气补油,发展化(轻)工、提质增效”的思路,以能(轻)化工业为主导,以非能工业和新兴产业作支撑,以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依托农副产品加工、精细化工、陶瓷工业三大园区,重点在天然气开发和油气化工项目上突破,积极发展高载能产业,实现资源就地转化,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由“一业支撑”向“多业并举”转变,改变“油主沉浮”的局面。农业是富民的基础。要按照“兴果、扩菜、强畜、精粮”的思路和扶大扶强的要求,以“253222”(20万亩果、50万头猪、30万只羊、20万只鸡、2万亩菜、20万亩粮)为目标,以土地流转为核心、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农业科技作支撑,着力在生产环节提质、在加工环节增值、在流通环节增效,变粗放耕作为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要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苹果产业带和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大企业引领、大户带动,建设百万养殖大县,推进果畜结合、循环发展。服务业是转型的战略支点。要以提高外向度为目标,着力在旅游和物流上谋求突破,抓紧文化旅游产业策划包装,打响叫亮“革命红都、将军故里”品牌,启动志丹至南梁红色旅游专线升级改造项目,加快“五山一寨一峡谷”特色景区开发,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积极融入延安乃至陕甘宁红色旅游大环线。加快建设城北物流园区,打造面向县内、辐射周边的重要商品物流集散地。扎实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治沟造地、重点区域绿化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气化志丹”步伐,用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零排放等工程措施节能减排,努力建设“山清水秀地干净、宜居乐业人幸福”的美丽家园。
以优良作风为保障,强力抓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坚持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双线包抓责任制”,完善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和乡镇党委书记向县委常委会述职制度,各项工作都要签订“责任状”、制定“时间表”、组建“督查队”、实行“硬考核”。要坚持以目标责任考核为总抓手,加大重点工作考评分值权重,在抓落实中考察、识别、检验干部,努力营造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狠抓落实的良好氛围,引导各方面向统筹城乡和转型发展聚焦用力,实现“三个率先”、建设“三个志丹”。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