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讯 26.7亿元——用于均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和改善民生的投入;
51.6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
380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
……
这一个个数据构成了一本民生账本,折射出盐都区以民为本、统筹城乡的美好愿景,一幅倾力改善民生的和谐画卷跃然纸上。
加大投入保民生
据了解,近年来,盐都区经济社会发展迅猛,财政收入大幅上涨,全区用于均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和改善民生的投入达26.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超70%,民生支出占新增财力的比重达90%。
在强大的公共财政支撑下,该区民生事业突飞猛进。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区职工养老保险与新农保无缝对接;实现居家养老工作站建设村居全覆盖。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新建了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艺术中心,区、镇、村三级文化阵地网络全面形成。为了更好地健全医疗救助制度,该区设立了700万元的大病保障专项基金,并实行区内就诊免收挂号费制度。全区新农合人均筹资380元,筹资标准年增幅均达30%以上,全市第一、苏北领先。在全市率先出台殡葬惠民政策,对居民实施基本殡葬服务全免费。
城乡统筹惠民生
“我住这个房子已经有一年半了,住得非常舒服,比过去好很多。”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郭猛镇杨侍村村民刘长友,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晚年能住上让城里人也羡慕的洋房别墅。不仅居住环境大大改善,日常生活也非常方便。想购物出门有超市,看小病不用出远门,办事情家门口就有服务机构,完善的配套设施让刘大爷感到格外称心。
盐都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盐都区一直把改善民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安居富民工程,坚持‘共建共享’,放大已有民生措施的现实效应,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向村庄延伸,公共服务向村庄覆盖,文明成果向村庄辐射,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增进民生福祉。”
近年来,盐都区将统筹城乡作为构建全区跨越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举措之一,围绕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等“六个一体化”,重点突破双新大道城乡统筹示范片建设,重抓“12+1”项目快速实施,加快实现区域供水、农村公交、医疗保障等“八个全覆盖”,全面构建一张城乡接轨、均等普惠的民生保障网。
产业振兴促民生
产业的振兴不但能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更能为民生提供保障。自2010年以来,该区坚持工业强区与生态立区齐抓并举,“提速打造创业宜居、水绿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区,加快建设富庶文明、田园秀美的城镇化新农村”,做活了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平衡辩证统一的大文章,全面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
今年以来,盐都区以“三区两地”建设为抓手,按照“产业转型发展、绿色生态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开放发展”的要求,培育优势产业,积极引导城乡劳动力依托全区优势产业实现就业。据了解,全区劳动力29.2万人,已实现就地转移就业7.5万人,全面改善和保障了民生。
盐都区把做好民生保障的各项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坚持不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描绘出一幅“双新”盐都的美好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