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今年以来,海西州统筹城乡发展委员会紧紧围绕统筹城乡—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三年“重点推进”工作目标,按照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改善基础设施为主导,培育支柱产业为抓手,村容村貌整治为内涵,以转变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农牧区发展活力为核心,调动各方力量,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落实,示范区建设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整体进展顺利。
完善规划体系,城乡空间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确保示范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示范。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进展有序。本次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重点是围绕《海西州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保、政策保障及组织保障“八个一体化”,对我州推进示范区建设三年来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研判,提出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截止目前,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
成的项目专家组已完成8个地区和州直相关部门调研和资料收集整理等前期工作,现已全面转人报告编制阶段,力争7月中旬完成。统筹城乡规划评审工作加快推进。根据州政府的安排,我委邀请农牧、水利、住房、环保、交通等部门专业负责人及州、县“十二五规划”编制负责人共25名专家组成州级评审委会,开展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的评审工作。其中乌兰县、茫崖行委通过评审,都兰县、天峻县、大柴旦行委正在根据评审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规划方案做出修改和调整,以上五个地区规划力争8月上报州政府审批。格尔木和德令哈市统筹城乡规划成果受城市总体规划变动的影响,正在重新编制中。加大统筹城乡规划的指导力度。结合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协助地区和州农村牧区规划委员会完成了2013年度91个示范村和17个重点推进村、184个一般村、4个新型社区村级规划的调整修编及技术审查工作,确保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区域城乡经济发展、示范村建设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坚持统筹兼顾,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坚持将城乡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交通:全州已落实地方公路建设项目140个,计划总投资5.3亿元。1——6月预计完成1.13亿元。其中公路续建项目5个244.714公里,完成投资2270万元;新建项目132个(含示范村硬化道路80个315公里,砂路3个217.5公里),完成投资3330万元;德令哈工业园区等配套公路3个,完成投资5700万元。水利:实施河道综合生态治理及城市防洪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及人畜饮水及供水工程等续建、新建水利项目43项,落实资金3.33亿元。各项工程已全部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1.70亿元。电力:330KV花土沟输变电工程已建成投运,大电网已覆盖茫崖地区,农网升级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设施建设工程完成投资2.99亿元,地区供电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保:全州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4.75万亩,新增公益林建设面积453.63万亩,柏树山景区、德令哈机场和光伏园区绿化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积极争取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2013年度海西州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通过省环保厅和财政厅的审查。小城镇和新型社区建设:都兰县香日德镇、乌兰县茶卡镇、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小城镇项目已上报州经发委,目前正在进行部分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格尔木郭勒木德镇中村、德令哈希望村、都兰县巴隆乡托托新型农村、乌兰县茶卡镇中心村新型社区建设工作进展有序。
优化产业结构,城乡产业链加快延伸和整合。按照循环经济与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理念,引导生产要素的集约使用和合理流动,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乡产业间的融合互动。特色农牧产业加快发展。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牧业,推进特色农牧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用标准化推进品牌建设。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2%。以枸杞、三元牛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农畜产品品牌建设步伐加快,其中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种植加工企业增加到32家,枸杞专业合作社会增加到54家,已引进枸杞标准化生产线7条,建设有机枸杞基地3.47万亩。柴达木三元杂交牛产业稳步推进。设施农牧业水平不断提高。在格尔木、德令哈、乌兰、都兰建设4个规模化种植小区的基础上,今年共新建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3000栋,已有733栋完成墙体建设,年底建成投产后,蔬菜自给率将达到45%左右,已建成牧区畜用暖棚1100栋。农村市场体系加快建设。依托3个承办企业,共新建标准化连锁农家店、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132个。以农家店为信息化改造平台,初选审核了50个农家店作为试点,为农民提供金融、电信等服务。
落实工作职责,统筹城乡重点任务扎实推进
按照州委、州政府和全州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示范区“重点推进”目标任务,在对地区和部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深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2013年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进一步明确了工作内容和时限,并对各项重点工作落实了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实行“十五日一报”制度。建立了任务台帐。对重点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定期、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同时,根据重点工作和目标,制定了《2013年度海西州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先进奖考评办法》,这是自2011以来,连续第三年实行重点任务分解跟踪制、督查制和目标考核制机制,有效保证了我州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工作做到了制度、机制双保障。
集中优势资源,共建示范村活动深入推进
为加快转变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具有海西特色的统筹城乡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新亮点,全州以开展“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为抓手,2013年度91个示范村建设强力推进。做好前期调研工作。紧密结合本州实际,认真研究,科学规划,精心部署,在深人调研的基础上,调查摸清了91个示范村的各项基本资料,建立完善了示范村基础数据库,使示范村建设做到了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加大协调指导力度。按照“集中连片,重点建设”原则,科学指导各地确定“城中村改造、综合整治、易地搬迁、新建与改建相结合”的四种建设模式,协调落实建设方案及投资估算。加强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从解决各地示范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急需配套的公共资源人手,编制了《2013年度“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公共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一览表》,并在柴达木日报进行了公示,做到了项目资金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认真开展督促检查工作。不定期开展示范村建设资金和项目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工作,并及时通报州“党企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效保证了共建活动的深人开展。截止目前,共落实各类资金4.72亿元。其中州本级财政资金8380万元,市、县、行委财政资金7020万元,企业帮扶资金436.27万元,共建单位帮扶资金318.57万元,项目整合涉农资金2.61亿元,群众自筹资金5035.28万元。新建房屋1630户,改建房屋284户;新建围墙14.06万米,改建围墙11.15万米,修建挡土墙482.9米;新建大门1213座,改建大门309座;新建广场19处4.04万平方米;围墙粉刷8.55万平方米;完成植树95.23万株;新建杂物堆放活动板房间17间,公共厕所14座;新建蓄水池7座,改造给水管道3500米,改造安装计量水表180户,改造供暖主管线1368米,修建防洪减排水沟47公里;平整土地19.6亩,地面硬化12296平方米,铺设方砖3099.5平方米,改造破损路面1.61万平方米;篮球场混凝土地基浇筑400平方米,新建蒙古特色雕塑1座,新建日光温室10座。
统筹民生发展,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全面进步。就业工作进展良好。全州城镇新增就业5305人,实施各类失业人员和农牧民技能培训3045人,完成劳务输出26818人(次),实现劳务收人9405.32万元,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出台了《海西州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意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87399人,参保率达到98%;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241632人,参保率达到98%。社会救助体系规范运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低保工作的意见》,从制度上保障了全州低保工作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城市低保月保障标准调整为313元,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调整为1980元。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城乡居民在三级、二级、一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0%、80%和90%,其中在三级的报销比例较全省水平高10%。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8%以上。四是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高中阶段免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年补助从904万元提高到1455万元,涉及学生7872人。中小学校舍安全和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落实新建校舍697平方米,加固维修校舍99950平方米,计划年底全面完成。共为27所学校配齐了寄宿生生活设施,31所学校配齐了教学仪器及信息化教学设备。新开工建设幼儿园22所。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已落实体育器材进宗教寺院7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示范工程4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个,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15个,文化进村人户工程11个。城乡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2013年共新建城乡各类保障性住房9427套(户),现已开工城镇保障住房1468套,农村各类保障住房已开工建设2460套。五是户籍改革工作扎实推进。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第三次推进会和州户改领导小组会议精神,1至6月底,共转户7681户28012人,其中农牧民转户27436人。全州转户总数达到23063户77782人,其中农牧民转户69932人,购房落户2128人,大学生落户3260人,引进人才1804人,投资兴业658人。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